孙俪|京剧大师梅葆玖评价李玉刚:打着梅兰芳旗号,却是博人一笑的小丑( 三 )


而台下 , 他依然是那个棉衣一穿 , 蹲在那里就搓起玉米的小伙子 。

李玉刚李玉刚的身上能看到温婉 , 却看不到娘气 , 因为他从来不会为了流量和话题 , 而刻意制造一些话题争端 。
他就这样坚持着做自己 , 一步一个脚印 , 到了2009年 , 李玉刚成功在悉尼歌剧院举行了《盛世霓裳》个人演唱会 。
“南十字星”文化金奖是李玉刚得到的第一个国际奖项 , 他用自己的方式 , 弘扬着中华文化 , 并受到了相应的认可 。
也是在这一年 , 李玉刚加入了中国歌剧舞剧院 , 这意味着他不再是散兵游勇 , 而是有组织的专业歌手 。
之后 , 李玉刚又陆续演绎了《水墨丹青》、《昭君出塞》、《刚好遇见你》、《万疆》等 , “红日升在东方 , 其大道满霞光 , 我何其幸 , 生于你怀 , 承一脉血流淌” 。

这首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建党100周年献礼曲 , 在李玉刚的演绎下 , 充满了力量与身为国人的自豪与感恩 。
这样的成就在专业歌手当中并不多见 , 但是 , 梅派戏迷和李玉刚之间的“仇恨” , 却并未因此而平息 。
从各自的角度看去 , 真的是各说各的理 , 其实 , 归根结底不过是意识差异 , 导致的矛盾罢了 。
04传统与现代的较量
提到传承 , 我们一直秉承的便是“去其糟粕 , 取其精华” 。
但是 , 但凡是传承 , 必然都会面临着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问题 。
梅葆玖、“梅派”与李玉刚和新兴文化的矛盾火花 , 正是传统与现代的摩擦较量所导致的 。

梅葆玖(右一)要知道 , 即便是京剧大家梅兰芳先生之子 , 梅葆玖前期的不认真学习戏曲 , 都让其在表演时有着“玖爷没腰”的硬伤 。
所以 , 戏曲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 真真的十滴汗换不来一分精的行当 。
而李玉刚 , 一个半路出家的青年歌手 , 只是用了反串的形式加之戏曲演唱的部分技巧 , 就能够声名大噪 , 这在传统戏曲迷的眼里 , 便是对戏曲行当的亵渎 。
梨园行里盛行着一句话:“宁穿破 , 不穿错” 。 对于京剧行头 , 梨园行的规矩多的惊人 。
蟒、官衣、褶子、帔、靠、箭衣、盔帽、鞋靴 ,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专属的扮相 , 绝对不是觉得好看 , 或者嫌麻烦随便穿就可以的 。
有些戏曲大家 , 他们的行头可以说都是收藏级别的 , 是真正千金不换的宝物 。

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 , 也有过很多关于戏曲工作者上装和对行头讲究的描写 。
而李玉刚在戏曲扮相上 , 自然没有那么严谨 。 李玉刚追求和展现的 , 是古典的夹杂着戏曲元素的美感 , 而不是梨园行里的行头规范 。
因此 , 在戏曲迷眼里 , 这便成了不伦不类、哗众取宠 。
也就是说 , 无论是梅葆玖还是“梅派”戏迷们 , 他们所针对的都不是李玉刚个人 , 而是在针对打戏曲擦边球的人 。
在他们的观点中 , 如果使用了戏曲元素 , 就应该保持一个严谨、恭敬的态度 。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出于此种心情 , 一直以温文尔雅著称的梅葆玖 , 才会“炮轰”李玉刚 , 怒斥其不配与父亲梅兰芳先生相提并论 。
“那种打起梅兰芳先生的旗号 , 我们表示强烈抗议 。 男旦本就是一种很纯粹的艺术 , 却被庸俗化来取悦观众 , 成为博人一笑的小丑 。 ”
这话说得毫不留情面 , 对于李玉刚的厌恶之情 , 也溢于言表 。 这种激进的、锐利的语言 , 是他们用来捍卫 , 自己心中传统戏曲文化这片净土的武器 。
对此 , 李玉刚的回应也并不客气:“虽然京剧圈里有人不承认我的艺术 , 但是新世纪以来的男旦演员 , 又有几个像我这样的红过” , 这样的正面硬刚 , 无疑是激化了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 。
两方都提着一口气较劲 , 其实实在是大可不必 。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受众群体 , 艺术原本就不是单一的 , 正是因为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 才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
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从来不应该是矛盾敌对的 , 古风歌曲也好、包含戏曲元素也罢 , 与其说是迎合大众的哗众取宠 , 倒不如是开拓出了新的受众群体 。
尊重是相互的 , 这并不是一方的努力就可以达成的 , 只有大家心平气和的 , 为了文化传承展开讨论 , 才能够真正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
【孙俪|京剧大师梅葆玖评价李玉刚:打着梅兰芳旗号,却是博人一笑的小丑】名也好 , 利也罢 , 终究都是过眼云烟 , 太过计较这些虚妄 , 便会失了内里最核心的宝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