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昕|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二 )



席慕蓉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观点 , 依我之见 , 跟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
席慕蓉的祖籍在内蒙 , 虽然是蒙古族人 , 但她不是出生在大草原上 , 而是出生在山城重庆 。 5岁之前 , 她一直用蒙文交流 , 上一年级时才开始学习汉语 。
6岁时 , 他们一家举家搬迁到香港 , 后来 , 又搬到宝岛 。 读小学和初中时 , 同学们都不愿意跟她说话 , 她只有把自己的心事记录在日记里 , 以此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
可以说 , 席慕蓉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和孤独中度过的 。
祖先生活在大草原 , 但席慕蓉长时间没有见过大草原的真实样子 。
直到中年 , 她才有机会踏上蒙古高原 , 见到了那一方辽阔无垠的天地 。

在看到大草原的那一刻起 , 她就爱上了它 。 于是 , 她化身“追梦人” , 在大草原留下了许多足迹 , 希望找到游牧文明留下的痕迹 。
现实让她很痛心 , 她发现如今的草原生态环境已经受到很大破坏 , 现代化建设正在无情地伤害着大自然 。
从此以后 , 她就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当她再次读到《愚公移山》 , 意识到愚公在征服自然、改善生活的同时 , 也在做着破坏生态的事情 。
所以 , 她就认为:为了方便出门 , 愚公选择以破坏两座绿山为代价 , 这样的“愚公精神”真的可取吗?
最终 , 她发出了自己的观点:《愚公移山》的故事很可怕 , 一定要把这篇文章从课本中移除 。

席慕蓉并没有否定“愚公精神” , 她只是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出现在教科书里 。 她的童年遭遇了不幸 , 她深知一篇课文会对一个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
她的核心观点是:愚公移山的目的一直存在争议 , 如果一些孩子从中看到愚公偏执的一面 , 可能就会产生偏执的思想 , 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
但我还是认为 , 席慕蓉的观点言过其实了 。
人类要发展 , 要走向文明 , 必须高举“愚公精神” , 通过改造大自然来实现 , 这是自古以来的历史趋势 。
今天 , 我们享受着许多文明成果带来的便利 , 我们行走的国道、铁路、飞机航线、高速公路、高铁路 , 居住的高楼大厦 , 哪一个不是人类改造自然得来的结果?

难道人类非要住在山洞 , 吃着野菜野果 , 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 才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吗?
清朝大思想家魏源被称作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 , 他有一句名言:执古以绳今 , 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 , 是为诬古 。
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标准去评判愚公的行为 , 分明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
《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人们为了传达某种精神观念 , 而专门创作出来的励志故事 , 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蕴含其中 , 目的是为了用“愚公精神”鞭策人们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 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 如果没有愚公精神的激励 , 势必会产生更多的懦夫和庸人 , 会违背教育的初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