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家|国剧越拍越“小”( 三 )



《小敏家》导演汪俊自己18年前拍的《别了 , 温哥华》 , 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国人对海外的无限浪漫想象 。 更典型的是《北京人在纽约》 , 将目光聚集到美国生活打拼的中国人 , 讲述了80年代一群异域淘金的中国人的理想困境和身份焦虑 。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 怀着某种激进或者异想天开的理想 ,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躁动甚至狂野气息 。 这是20年前国剧的“时代书写” , 过把瘾就死的青年充斥着小荧幕 。
在儿女升学的焦虑中 , 带着望子成龙的期待或者臆想 , 整个时代散发着保守主义的凝滞和呆板 。 这是20年后国剧的“时代书写” , 孩子比天大的父母演了一堆又一堆 。 黄磊在《小别离》里的角色方圆 , 在不同的剧里复制又粘贴 。
从《过把瘾就死》到《北辙南辕》 , 大院子弟的贫嘴没了精气神 。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带着爸爸去留学》 , 海外生活的中国人终于“不差钱” 。 从《橘子红了》到《小敏家》 , 黄磊周迅CP承载的时代镜像逐渐碎片化 。

我们不知道20年后的观众 , 回看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剧是怎样的感受 。 亦或者 , 这个时代的特征本就是碎片化、琐事化和集体焦虑化的 。 批评“小系列”没有整体反映时代 , 是因为我们也没整体认识当下的时代 。
究竟是创作者剑走偏锋格局小了 , 还是观众在倒逼他们这样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 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相互的关系 。 ”马克思的话 , 仍可借来当作注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