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利·斯科特|年度票房惨剧!S级阵容口碑炸裂,却被爆米花无情碾压( 二 )



制作成本两千万美元 , 仅占《最后的决斗》五分之一;
首周票房5040万美元 , 却10倍于《最后的决斗》;

这还是在《月光光》网院同步上映的前提下 。

账面上看 , 前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国内市场也常见 , 比如《前任3》横扫同期 ,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成年度票房黑马 。

因为它们「点儿正」吗?

未必 。

更多的 , 是因为它们踩中了年轻人的情绪点 , 利用事件营销做好了下沉 。
数据显示 , 如今电影院的主流观众 , 年龄在18—25岁 。
因此所有的片方都在想破脑袋讨好年轻人 。

反观《最后的决斗》 , 51%的观众年龄超过35岁;
用2个半小时的时长、传统且古典的方式 , 讲述了一个隐喻重重的故事;

因为影片采用「罗生门」叙事模式 , 也导致了观众想淋漓尽致get到真相 , 至少看两遍 , 也就是说 , 想吃到这口美食 , 普通观众至少要付出5个小时 。

并且 , 影片只登陆院线 , 没有窗口期 。
即便故事核心紧抓时下的「女性主义」 , 但仍没形成口碑效应 。

十年饮冰 , 难凉热血

说回老雷 。
他是口碑成功商业失败的导演典型 。


粗略统计了一下 , 近10年由他执导的、上院线的电影共有7部 , 票房账面上盈利的 , 只有一部《火星救援》 。
《异形:契约》 成本9700万 , 票房2.32亿  没收回成本

《普罗米修斯》成本1.3亿 票房4亿  刚刚过及格线
《法老与众神》成本1.4亿   票房2.6亿 赔

《金钱世界》成本4000万  票房5600万 赔

且有制作越大、史诗感越强、卡司越摧残 , 赔的就越惨的趋势;
面对《决斗》惨兮兮的票房 , 有《天国王朝》《黑金杀机》垫底在前 , 老雷的粉丝们也见怪不怪了 。

当然 , 老雷凭借多年积攒下的口碑 , 不会愁没片子拍;

事实上 , 他的排期紧追吴京 , 也已经排到了2030年

而且 , 凭借旗下公司 , 深入剧集、广告后 , 老雷个人并不见得不赚钱 。

但世界上只有一个老雷 , 更多的 , 是寂寂无名 , 却幻想着用一部史诗改变电影产业的梦想家 。
他们穿梭于各个投融产业会 , 向各个从宝马车里出来的老板们兜售着自己的奇思妙想;

这是一场赌博 。
赢了 , 能改变命运;

输了 , 就是被行业除名 。
从现在的业态而言 , 赢面 , 已经越来越小 。

下决心之前 , 先问问自己有没有老雷的资历和本事 , 电影工业格局已经成型 , 轮不着你来改变 。
特效、烧脑、奇观、深邃 , 已经越来越不是一部电影的卖点;

尤其在国内 , 想拍一部爆款 , 情绪、情绪、还是tmd情绪 。



江湖日落 , 英雄气短

老雷在票房失利后 , 仰天长叹 , 纠责于“千禧一代被手机误导”

15秒一个短视频的时代 , 5个小时 , 未免太奢侈;
3分钟讲完一部电影的时代 , 时间吞噬着年轻人的耐心 。

老雷这声感慨 , 除了惋惜年轻人的耐心外 , 还可以解读出另外一层信息——
移动互联网降低了出名的门槛 , 在明星带货、网红破圈 , 娱乐圈越来越模糊的下沉时代 , 老牌制片团队的光环已经逐渐褪去 , 年轻观众不会因为你名气大、威望高就去买你的账 。
所以 , 这几年大制作翻车的事例屡见不鲜——
《沙丘》亏本已成定局

《信条》成诺兰滑铁卢
《指环王》被怒打一星
《双子杀手》宣告李安视觉梦破碎

《兰心大剧院》1600万票房 , 观众评价天上地下
反观是没什么名号、制作周期短、没什么营养、能收获短暂欢乐、拥抱年轻人的恐怖片、爱情片、奇观片 , 往往会收获不小的回报 。

纵观全球电影产业 , “娱乐性”越来越成为一部电影的首要盈利指标 。


主流观众的观影心理大致是:别跟我吹什么大制作、大导演 , 别安利片子主题多深沉意义多经典 , 凡是不能让我哈哈大笑的 , 一律都不花钱 。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

很多同行 , 至今还在强调院线之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 , 写出各种长篇文章论述无光的密闭空间 , 对于吃透一部电影的重要性 。

曾经 , 我也是其中一员 。
如今 , 我已经放弃抵抗 , 因为我搞清楚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没有人能跟时代掰手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