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顿|《女心理师》:我们身边没有贺顿,又有多少人能像蒋静一样幸运呢

贺顿|《女心理师》:我们身边没有贺顿,又有多少人能像蒋静一样幸运呢

文章图片

【贺顿|《女心理师》:我们身边没有贺顿,又有多少人能像蒋静一样幸运呢】贺顿|《女心理师》:我们身边没有贺顿,又有多少人能像蒋静一样幸运呢

文章图片

贺顿|《女心理师》:我们身边没有贺顿,又有多少人能像蒋静一样幸运呢

文章图片

贺顿|《女心理师》:我们身边没有贺顿,又有多少人能像蒋静一样幸运呢

文章图片

贺顿|《女心理师》:我们身边没有贺顿,又有多少人能像蒋静一样幸运呢

有人说《女心理师》的播出揭开了多少人在心底里不曾拿出来、不曾见过阳光的伤疤 , 那是“原生家庭”所带给来的痛苦 。
总是能够在各种细节间让人共鸣 , 或许真的是应了那句话 ,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作品来源于生活 , 却高于生活
没错 , 《女心理师》播出到如今网上的评分讨论都很高 , 这部剧之所以这么出圈让观众喜爱 , 就是因为他所传递的意义 , 虽然看的是作品 , 看的是电视剧的人物 , 但却折射出许多现实的影子 。
“讨好型人格”或许这个专业因此会让人陌生 , 但看完剧之后就不会再陌生 , 反而可能会有人深有感触 , 甚至感同身受 。

太多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或经历的 , 无论是被孤立 , 校园霸凌 , 父母关系 , 原生家庭 , 心理情绪 , 这些身边太常见的东西 , 当放在荧幕上时 , 就会发现一些细节被无限放大 。
那些看似仿佛在新闻网上出现的案例 , 其实又何尝不是在我们不知晓的角落中 , 在真实地上演着呢 。
我们不是别人 , 也不知道有谁在黑夜中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求助着 。

这部电视剧传递的最主要的一个意义就不只是在看故事追电视剧的情节 , 也不是看每一个人物有多惨有多痛 , 是看到他们悲惨的经历 , 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时 , 展现出来的一束光 , 一份美好 , 因为何时何地不要绝望 , 保持着一份希望 。
贺顿每一次在开导别人的时候 , 是在治愈他自己 , 也是在治愈每一个拥有同样情况或遇到同样情况的观众 , 那是一种对于未来 , 对于生命的希望 。
寻找一份救赎的光 , 再痛苦的日子都会过去
在追剧的时候 , 蒋静那个单元的故事印象最为深刻 , 看完之后最感慨的一句就是 , 如果没有贺顿 , 那么蒋静母女俩是否能够和解是一个未知数 , 她或许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下一个自我抛弃的人 。

蒋静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乖女” , 没有对外界的欲望和渴求 , 是真的没有吗?其实只不过是被他母亲的控制欲压了下去而已 。
顺着母亲的意思去生活去成长 , 可他也会压抑 , 会难过或不开心 , 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 。
然而常年的这种束缚 , 她再也没有了自由 , 挣脱不开更逃不掉 。

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 , 在母亲的面前穿她喜欢的衣服 , 离开家之后就脱掉 。 和朋友聚餐不去融入到大家 , 只是埋头在那吃 , 越吃越快 , 吃完就到一个无人的小巷去呕吐 。
从精神上到生理上的这种变化 , 她早已不是一个应该拥有着自由的正常人 。 可这一切结果又是谁造成的呢?

从小到大都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做事情 , 明明不喜欢钢琴 , 却为了弹好一只曲子 , 反复练习好多遍 。 明明不喜欢钢琴 , 却不敢出言反抗 。
是在压抑的时候只能偷偷地躲在屋子里喝酒 , 她不是没有尝试过逃离这样的“束缚” , 只不过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

当蒋静发现自己与母亲 , 早已经在无形中绑在一起 , 无法解开的时候 , 她真的崩溃 。 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母亲的一个附属品 , 母亲的喜怒哀乐全都系在她身上 , 因为怕她离开 , 所以控制欲越来越恐怖 , 也越来越极端 。

她能哪里逃去呢?如果没有贺顿的话 , 或许又会多了一件惨事 。
在我们的成长中 , 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蒋静的影子 , 父母会把自己的意愿放在孩子的身上 , “这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常被他们挂在嘴边 。
或者父母动不动就拿“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来说事 , 无形的去逼迫他们做不喜欢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