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闪闪的红星》“潘冬子”:银幕的英雄,他哥却因演坏蛋而出名( 二 )


祝新运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 电影筹备时 , 他约莫也才十一岁左右 , 正上小学三年级 。
当时他所在的小学办了一场才艺表演 , 祝新运和同学们表演了一个大合唱 。 因为长相讨喜 , 老师还特意将这男娃娃安排在第一排的正中间 。

而在学校门口晃悠的导演凑巧就看到了这场表演 , 见到小新运后 , 心中当即兴奋起来 。 这大眼睛 , 这浓眉毛 , 表演时那抑扬顿挫的表情 , 不就是活灵活现的潘冬子吗?
李俊当即拍板:潘冬子的角色 , 就他了!
李俊很快就找到了祝新运的父母 。 祝爸祝妈在知道儿子饰演的是一个小英雄后 , 都同意了让小儿子接下这份“工作” 。
潘冬子这一角色虽然定下来了 , 但临到拍摄时 , 却还是差点出了乱子 。

主要原因就是祝新运的眼睛实在太过炯炯有神 , 泛着灵气 , 看起来不够朴素 , 和红军后代的形象不大符合 。 当时剧组里甚至有人说再重新找个演员 。 最后还是导演李俊的一句话:
“谁说咱红军的孩子就只能有朴素这个优点 , 灵动不也是个好品质 。 ”
这才定下了祝新运的角色 。 当然 , 祝新运是城里孩子 , 而潘冬子这个角色却生活在农村 。 于是 , 为了能让角色更符合形象 , 十来岁的祝新运可没少受“苦” 。

祝新运皮肤白 , 导演就要求孩子天天在太阳下晒;祝新运在兄弟中年纪最小 , 向来最受宠 , 没吃过什么苦 , 脚嫩呼呼的 , 穿不了草鞋 , 导演就让他穿着练习走路 。
角色需要担柴、劈柴 , 祝新运干不了 , 导演就用激将法 , 指着取景地里天天担着柴火的小家伙们对祝新运说 , 他们能做到 , 你怎么就做不到?激得祝新运瞬间就起了斗志 , 担柴时 , 肩膀被勒红了 , 手磨出泡 , 他都不再叫苦 。

于是 , 在电影播出后 , 祝新运饰演的潘冬子身上一丝一毫城里小孩的样子都找不到 , 灵气又勇敢的小英雄形象 , 倒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
电影的成功 , 也让祝新运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
随后 , 祝新运顺利地进入八一制片厂 , 成为团内年纪最小的演员 。
虽然说在后来 , 祝新运也拍摄了不少作品 , 但最为出名的 , 还是他塑造的潘冬子这一角色 。 因为太过正面 , 英雄的形象也一直深入人心 。

1980年 , 祝新运被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戏剧系录取 , 开始在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 。 毕业后 , 他又回到八一电影制片厂 , 继续拍戏的同时 , 也逐渐开始转型 , 由演员往导演的身份上转 。
但不论是演员还是导演 , 祝新运的身上总能看到一股正气 。 但很少有人知道 , 他的哥哥也是一名演员 , 但与弟弟完全不同 , 哥哥则是因为演坏蛋出了名 。

大器晚成的哥哥
如果说祝新运在荧幕上塑造出来的是一个英雄的形象 , 那么他的哥哥则正好与他相反 。 兄弟俩虽然一母同胞 , 但在影视作品中 , 给观众们呈现出来的却是黑白对立的两种形象 。
祝新运的哥哥名叫祝士彬 , 1944年出生的他 , 比最小的弟弟祝新运足足大上18岁 。 祝士彬自小也有一个当演员的梦想 , 1958年 , 才14岁的祝士彬就考入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学习 。 而在娱乐圈中 , 对一个人能不能红 ,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小红靠捧 , 大红靠命 。 也许是时机没有到来 , 从青年艺术剧院毕业之后 , 祝士彬在影视圈内并未混的大红大紫 。

这兄弟俩命运反差大到什么地步呢?十来岁的弟弟祝新运因为饰演“潘冬子”这一小英雄的角色而家喻户晓时 , 身为哥哥的祝士彬却还在娱乐圈中默默无闻的闯荡 。
1978年 , 祝士彬虽然选择回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教书 , 但期间他还接了不少戏 , 可见他依然没有放弃演员的梦想 。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祝士彬的人生 , 笔者觉得“厚积薄发”非常适合 。 1984年 , 稳扎稳打近20年 , 已经40岁整的祝士彬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 。

这一年 , 电影《芙蓉镇》开始拍摄 , 而祝士彬在里面饰演了一个反派角色“王秋赦” , 和刘晓庆、姜文等人合作 。
王秋赦是个地道的流氓二流子 , 平常好吃懒做 , 好逸恶劳 , 在是非颠倒的那个年代 , 他却凭“贫困”的本事 , 跻身与权贵之间 , 并利用这些鱼肉乡里 , 欺压百姓 。
在祝士彬的扮演下 , 一个卑鄙小人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 因为演技足够“灵魂” , 电影上映后 , 祝士彬饰演的王秋赦一度让观众恨得牙痒痒 , 恨不得冲到荧幕将之揪出来暴打一顿解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