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机构推荐的商品 靠谱吗

● 近年来第三方测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背后逻辑是切中了消费者面对众多商品时的选择困难 , 及其对商品功效或安全、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担忧
● 目前相关部门对第三方开展测评服务没有从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规定 , 且缺乏统一的评测标准 , 一些机构自立标准 , 给商品做评级或推荐 。 而评测标准不同 , 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 第三方测评平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商业模式很难保证评测的公正性 , 并且还存在虚假测评、不正当竞争的隐患
● 应进行法治化的系统治理 , 引导行业向上向善 , 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行业自律 , 强化责任追究;特别要完善落实公益诉讼制度 , 更好地发挥消费者组织和检察机关的积极作用 , 快速高效一揽子解决涉及众多消费者的各类侵权行为 , 并予以巨额惩罚性赔偿
□ 本报采访人员 文丽娟
□ 《传媒茶话会》编辑 李 磊
篮球运动爱好者董林(化名)没想到:一场篮球赛结束后 , 新买的球鞋严重开胶了 。 为了买到一双好球鞋 , 他曾连续刷了两天某第三方测评平台发布的评测视频 , 最后花620元买了这双视频博主鼎力推荐的“又帅又能打”的球鞋 。
“这些测评平台推荐的商品就这么不靠谱吗?!”董林很是疑惑 。
这也是很多消费者的共同心声 。 近年来 , 我国涌现出不少第三方消费品测评平台 , 通过对产品测试评级 , 声称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 , 一些测评平台还推荐商品乃至直接带货 。 消费者买到问题商品、质疑其公正性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近日调查发现 , 目前第三方测评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 , 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 不少测评机构自立标准 , 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 , 难言科学与公正 。
乱象之一
没有准入门槛
“美妆蛋大测评”“散粉红黑榜”“××彩妆全线测评”“当心了 , 这类产品含有××”……在一大型社交平台上 , 采访人员输入“美妆测评”等关键词进行检索 , 显示有“6万+”个相关的图文或视频 。
这些内容的发布者 , 有的是一些美妆博主 , 类似于“个体户”;有的是一些第三方测评机构 , 背后是拥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公司团队 , 其评测商品为包括美妆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消费品 , 比如保温杯、湿巾、防晒衣、球鞋等 。
行业从业者陶松告诉采访人员 , 近年来第三方测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背后逻辑是切中了消费者面对众多商品时的选择困难 , 及其对商品功效或安全、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担忧 。
“从表面上看 , 消费品市场似乎更规范了 , 因为测评平台一方面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参考 , 另一方面可以对企业进行监督 , 倒逼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 。 ”陶松说 , 但实际上是市场更加混乱了 。
陶松解释说 , 互联网技术的发达 , 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评测入行的门槛 。 只要有一台手机 , 连上网 , 就可以录一段试用、检测一款或多款产品的视频 , 发到社交平台上 , 生成一个可供分享的评测内容 。
“此外 , 很多第三方测评机构具有商业属性 , 这一属性决定其主要目的在于营利 , 公正性很难保证 。 ”陶松说 。
中国质量新闻网黑牛投诉运营负责人王东红则一针见血地指出 , 目前我国对第三方测评平台尚未设置准入条件 。
在中国质量报刊社《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社社长刘大平看来 , 第三方测评平台的兴起 , 出发点是好的 , 是消费者、机构等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对产品、服务的质量监督 , 是为了适应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的需求 , 助力规范市场环境 , 促进企业、商家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
“但目前相关部门对第三方开展测评服务没有从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规定 , 行业参与主体的良莠不齐会为虚假测评、营销推广、恶意公关等灰黑产业链提供温床 。 ”刘大平说 。
乱象之二
自定评测标准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除了没有准入门槛外 , 第三方测评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测标准 , 一些机构自立标准 , 给商品做评级或推荐 。 而评测标准不同 , 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
以拉杆箱为例 , 一家测评平台选取了极物、森马、小米、汉克、不莱玫5款拉杆箱 , 通过对拉杆性能、噪音、推行感受、抗压能力、坠落测试、滚落测试、重量等方面的评测 , 得出的结论是小米旅行箱“价格贵 , 抗压能力差 , 坠落易变形 , 性价比一般” 。 另一家测评平台对拉杆箱的评测中 , 通过外观细节、拉链使用感受、材质、拉杆、轻便性等方面的测试 , 则得出小米旅行箱“最靠谱”的结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