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双11”练成福尔摩斯?识套路不该是消费者的责任

为了参加“双11” , 消费者不仅要弄懂比奥数还复杂的满减、满赠、红包、礼券规则 , 还得把自己练成福尔摩斯 , 识破其中的套路 。 这不是消费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 也不是放心消费应有的良好环境 。 对此 , 平台经营者首先要承担主体责任 。 其次 , 监管部门也要监测大促期间可能出现的虚假宣传、虚假促销、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
【因“双11”练成福尔摩斯?识套路不该是消费者的责任】中消协最近发布的“双11”消费提示 , 着实给剁手党们泼了一盆冷水 。 “促销规则套路复杂”“直播带货良莠不齐”等问题层出不穷 , 最关键的是 , 根据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 , 一些商家的“双11”促销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 , 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 。
奔着全年最低去的 , 居然买了个全年最贵?半信半疑中 , 笔者赶紧翻了翻自己的购物车 , 居然还真被中消协说中了!购物记录显示 , 某生鲜平台旗舰店销售的一款枝纯小番茄 , 平时售价低的时候6盒47.8元 , 贵的时候59.8元 , 可“双11”期间的促销价竟然高达79.8元!这个比平时贵了快一倍的“促销价” , 可真是扎心 。
扎心不只这一回 。 近几天 , 消费者关于“双11”先涨价后降价、虚假促销的投诉数不胜数 。 在此 , 有必要请商家、平台和消费者重温去年“双11”前夕出台的《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经营者折价、减价 , 应当以同一经营者在同一经营场所内 , 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最低成交价格为基准 。 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的 , 折价、减价应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基准 。
按照这个规定 , 47.8元的商品 , 无论按照什么促销规则 , 都不可能“打折”出一个贵了30多元的售价 。 这种行为已涉嫌构成价格违法行为 , 应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价格监管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
“双11”是商家历时多年打造的网购“促销节” , 各种“预售低价”“限时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词 , 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 。 但事实证明 , 优惠促销很可能只是营销口号 , 不能太当真 。 对此 ,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所谓的“价格优势” , 购买前最好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 , 做到心中有数 , 除非是长期跟踪考察的商品 , 否则千万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 。
为了参加“双11” , 消费者不仅要弄懂比奥数还复杂的满减、满赠、红包、礼券规则 , 还得把自己练成福尔摩斯 , 识破其中的套路 。 这不是消费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 也不是放心消费应有的良好环境 。
“双11”全年最贵 , 消费者找谁说理?首先 , 平台经营者要承担主体责任 。 按照《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 , 平台发现商家在统一组织的促销中出现违法行为的 , 应当依法采取必要处置措施 , 保存有关信息记录 , 依法承担相应义务和责任 , 并协助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行为 。 这在法律法规上压实了平台监督商家的主体责任 。
实践中 , 平台身兼促销活动发起者、规则制定者和实际受益者 , 不仅对商家有极强的约束力 , 还应以技术手段进行价格监测 , 对高于日常售价的商品予以警示乃至暂停上架 , 决不能甩给消费者 , 让消费者自担风险 。 在另一家电商平台上 , 部分商品就由系统自动进行价格监测 , 并给出了“197天最低价”的提示 。 这种平台提供的价格监测应当成为促销期间的标配服务 ,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
其次 , 监管部门也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 , 监测大促期间可能出现的虚假宣传、虚假促销、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 一旦发现 , 应坚决查处 , 及时曝光 。 说实话 , 现在很多消费者并非真为了便宜个几块几角钱 , 参加“双11”无非是凑个热闹 。 但消费者的信任一旦被透支 , 他们可就要“不买立省100%”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