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用科研成果“包装”儿子 当事人回应

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用科研成果“包装”儿子
当事人回应:我儿子升学和科创无关
2015年 , 13岁的合肥五十中初一学生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 。 该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 , 均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相似 。 当时 , 刘建国任该所副所长 , 也是该科研成果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
3年后 , 在合肥一六八中学就读的高中生刘某阳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多个奖项、一项专利 。 该发明也与刘建国2011年所申请的国家专利“激光酒驾道边在线监测系统”原理高度相似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刘某阳系刘建国之子 。 目前已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刘建国因此被质疑——利用本人和团队的科研成果“包装”儿子 , 帮助其获奖 , 进而有助于孩子升学 。
10月27日上午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官网发布声明称 , 该院已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 , 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 。
27日晚 , 刘建国对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简短回应说:“我可以告诉你的就是 , 我儿子的中考和高考都和科创毫无关系 , 中考是通过学校里的全省拔尖考试 。 ”
初中生发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 , 刘某阳因发明便携式雾霾检测装置 , 在合肥市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脱颖而出 , 并于同年获得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发明类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以及2016年合肥市蜀山区第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 , 刘某阳的发明全称为“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 , 该装置利用大气污染气体对紫外可见光的“指纹”吸收光谱特征 , 能够快速识别并定量检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等10多种污染气体成分 , 为巡查污染企业排放、诊断大气污染来源提供依据 。
在当时媒体对刘某阳的报道中 , 他的发明叫“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 , 长方形的铁皮外壳 , 20厘米长 , 50厘米宽 , 上面有两个提手 , 总重约10斤 。 报道介绍 , 这个很不起眼的白色盒子 , 主要采用了光学原理 , 由工控计算机、光吸收池、光谱仪、电源等设备组成 , 能有效地监测到所在空间里的PM2.5数值 , 一次能监测到十几种污染物 , 还能提着到处走 。
刘某阳当时对媒体介绍 , 之所以想发明这样一个仪器 , 是因为“以前早晨起床 , 有时候会看到天空是雾蒙蒙的 , 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发明一个装置 , 放在家里就能监测雾霾” 。 为此 , 他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光学知识 , 并向人求教 , 用时1年多方试验成功 。
不过 , 采访人员收到的一份举报材料指出 , 刘某阳的发明 , 实际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发布的科研成果并无二致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官网介绍 , “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为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点课题“工业源多组份气体污染排放现场监测设备”之一 , 采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紫外多次反射池技术以及光纤光谱仪技术相结合 , 实现了多种有毒有害气体的现场快速监测 。
该研究院官网发布的“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 , 与刘某阳的发明设备外观几乎一模一样——两个设备上印刷的文字、字体均一致 , 只不过安光所设备上带有“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字样的位置 , 在刘某阳的设备上 , 被黑色条带遮挡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注意到 ,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 第一位就是时任副所长刘建国 。 根据安徽省科技厅2012年的鉴定 , 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填补了国内相应技术的空白 , 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举报人质疑 , 拿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参加初中生科技创新赛 , 自然是“杀鸡用了牛刀” 。
指导老师:我们指导表格填写 那么高科技的东西我不一定会懂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 也是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
合肥市五十中学2015年对刘某阳获奖的介绍材料中曾提到 , 获奖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材 , “着眼于社会的热点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