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港影:再破谜题,单论演技,张学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无冕之王?( 二 )


刘德华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个人特质的打磨 , 与其他演员融入电影不同 , 他是将个人担纲的电影打上自己的烙印 , 有一点类似商业品牌打造的做法 , 只是良品率比较偏低 , 赢票房多过演员声誉 , 四人中咖位最强 , 片酬亦遥遥领先 。
黎明则对量身定制的文艺类型片种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 , 而鉴于文艺类型作品一般而言质量都会高于普通商业片 , 所以质量角度衡量可以跃居第一 , 但商业电影是其弱项 , 而且咖位还要略弱于张学友 。
郭富城逐渐表现出动作电影方面的优势 , 上面提到的《赤脚小子》和《浪漫风暴》 , 在动作戏方面都特别突出 , 非一般商业演员可比 , 演技表现也可圈可点 , 所以在《浪漫风暴》之后被嘉禾电影高层相中 , 想要将他培养为继成龙之后的新一代动作巨星 。
于此可以结论 , 综合而言 , 在早期商业类型电影中 , 张学友演技表现较其他三位略亮眼 , 但他缺乏不可替代性 , 反而其他三位代表作 , 论角色塑造无可替代 。 而若以最强作品对比 ,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四人平分秋色 , 各擅胜场 。

2001年 , 张学友接拍许鞍华《男人四十》 , 宣布复出 。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张学友最接近金像影帝的作品 , 秉承息影前《新边缘人》路线 , 除了本人的微表情 , 其他过往表演中的东西几乎都扔掉了 , 但他给人的感觉 , 是歌神张学友临时转职去当了一个语文教师 , 结果就是空有诸多细节 , 却无更深触动 。
或也可以这样理解 , 在技巧层面没有问题 , 但缺乏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 故而也没法与角色共鸣乃及共情 , 落在观众眼里 , 必然就泯然众人 。
郭富城五年里只拍了六部电影 , 其中四部都在2000年和2001年 , 这个阶段其演技不进反退 , 只有嘉禾为他开拍的大制作《风云之雄霸天下》可以列为代表作 , 步惊云角色塑造出色 , 堪为香港影史的经典角色之一 。
黎明则继续呈现文艺作品颇佳而商业表演偏弱的状态 , 文艺类型有《半生缘》、《玻璃之城》和《一见钟情》三部皆佳 , 商业电影只有一部杜琪峰作品《真心英雄》出色 。
刘德华在这个阶段渐入佳境 , 交出了《龙在边缘》、《暗战》及《阿虎》三部佳片 , 步入了商业片领域的巅峰期 , 表演的自然度已经圆融无暇 , 结合个人招牌式表演 , 在商业表演角度几乎无法诟病 。
所以这个阶段仍然是老问题 , 除了郭富城进入迷茫期退步外 , 如果抛开表演同质化 , 刘德华和黎明两位已经找到了适应自己表演的方式 , 单论技巧并没有谁比谁更加高明 , 而不可替代性仍然是歌神的软肋 。

此后的岁月里 。
张学友接片数量极少 , 质量较高的作品有《金鸡2》、《江湖》、《如果爱》、《月满轩尼诗》及《暗色天堂》和《赤道》几部 , 良品率比较高 。
刘德华则一路在商业片中狂奔 , 但严格来讲真正高品质的或只有《无间道》、《大只佬》、《门徒》三部 , 此外在《桃姐》收敛光芒的表现颇佳 。
黎明在《三更之回家》过后 , 演技表现逐日固化 , 至《梅兰芳》之后更是一路下滑 , 直至最终失去角色创作能力 , 《抢红》之后彻底淡出大银幕 。
郭富城从《柔道龙虎榜》开始扭转局面 , 此后发足狂奔 , 以角色难度为接片标准 , 演技进步一日千里 。
他在两千年代交出《三岔口》、《父子》和《杀人犯》三部佳作 , 其后更是商业和文艺两线并进 , 商业电影有《寒战》、《无双》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文艺小众有《最爱》、《浮城岁月》及《踏血寻梅》、《麦路人》 。
单就技巧而论 。
痕迹越来越淡的张学友 , 已经无可指摘 , 表演愈趋浑然一体 。
刘德华刨除表演同质化问题 , 亦练达自然 。
郭富城在保持情绪爆发力及表演张力的情况下 , 亦达炉火纯青之境 , 兼且每个角色都绝无重复 。
黎明的巅峰或就在2002年的《三更之回家》 。
那么最终就回到标题所言的问题 。
谁的演技能力堪称四人最强?

在表演能力的基本技巧层面之外 , 比拼的是角色塑造能力 。
也就包括上面所说的与角色的共鸣、共情 , 而这个表现最直观的衡量标准 , 是表演的不可替代性 , 这一点也是各大颁奖礼最主要的依据 。
四人当然各有所长 。
但认真论起来 , 张学友输在深入角色能力不够及放弃早期经验的选择 , 刘德华输在表演的重复率、同质化及情绪释放能力 , 黎明则未能保持早期优势反而提早坠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