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30年前周信芳老先生就讲“不要只顾耍腔,却忘了做戏”单依纯你听到了吗?

张云雷|30年前周信芳老先生就讲“不要只顾耍腔,却忘了做戏”单依纯你听到了吗?

文章图片

张云雷|30年前周信芳老先生就讲“不要只顾耍腔,却忘了做戏”单依纯你听到了吗?

文章图片

张云雷|30年前周信芳老先生就讲“不要只顾耍腔,却忘了做戏”单依纯你听到了吗?

京剧行曾出过一种现象 , “耍腔” 。 一些演员为了给唱段加点花活 , 秀秀唱功 , 吸引观众而搞起的巧腔技术活 。 说实话 , “耍腔”要耍得好真能博取喝彩 , 否则就是喝倒彩 , 直至被轰下台赶出戏班子 。 上海京剧团老团长、\"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大师曾在1930年的时候就指出“要晓得新腔 , 也是老腔蜕化出来的 , 老调新腔我都不反对 , 而且望多造一点 。 可是不要只顾耍腔 , 却忘了做戏 。 ”

京剧泰斗 周信芳老先生
“耍腔”雷同于当下流行的“转音”炫技 , 唱好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但前辈也告诫过我们 , 绝不可为炫技忘了根本 , 根本就是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 。 “四大须生”的言菊朋应该是老生行当里最有代表性的技巧派 , 他的唱腔多为字重腔轻 , 旋律丰富 , 抑扬顿挫 , 千折百回 , 若断若续 , 变化多端 。 行腔似险而实圆 , 似纤细而实苍劲 。 这便是音韵声腔取胜 , 精巧细腻、跌宕婉约 , 在轻巧中见坚定 , 在朴拙中见华丽的“言派”艺术 。 有人会问 , 言老先生一生玩没玩过“耍腔”?肯定玩过啊 , 不然他的技巧派招牌怎么得来的?可以说 , 言老先生的腔玩的是真好 , 没听过的希望看到这儿就先停下来 , 去度娘《上天台》(言兴朋演唱的) , 听完你就知道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们早在100年前就玩转了R&B的转音技术 , 精湛程度都能甩开美国节奏布鲁斯一个大大的太平洋 。 差别是我们求有板有眼西皮二黄接续呈现 , 黑人艺术家们依赖的是节拍的shuffle和补音节拍 。 简而言之 , 他们是在一种节拍下玩 , 我们则在节拍不停地转换中不停地在玩 。 孰强孰弱不做分析了 , 借鉴的便是言老先生生前所言:”唱腔再好也脱离不了剧情和人物思想感情 , 所以‘耍腔’也好‘怪腔’也罢 , 只要做到腔为戏而唱 , 腔为人而立 , 就可以 。 “

言派创始人 言菊朋老先生
书归当下 , 时髦的R&B转音之风日渐形成 , 从宝岛台湾到国内大陆 , 前有陶喆、王力宏 , 后有常石磊、袁娅维、周笔畅、单依纯 , 接续为我们奉献了近百首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中国R&B好歌曲 。 一些酷爱流行乐的爱好者也纷纷学起R&B曲风特有的转音 。 说到这还需要澄清一下 , “转音”这个词到底准不准确?笔者知道“滑音”“花腔”“音调”“转调”等术语 , 就是不晓得“转音”转的是什么 , “音”又指的是什么 , 反正约定俗成了 , 就跟着叫吧 。 听说许多艺考生也费心费力地学“转音” , 甚至认为只要“转音”关一过 , 高考基本就有戏了 。 这种风气的形成反应出“转音”在流行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 也可见其难易度不亚于“高音”修成 。 笔者不反对这种现象的出现 , 唯一担忧的是:切不可再犯老前辈们叮嘱的事儿 , 为炫技而炫技 , 必将轰下台去踢出戏班 。
“花腔”的出现是源于作曲家玩了次实验音乐 , 让美声歌手用声韵模仿出百灵鸟的叫声 , 于是逼出了“花腔” 。 可见“花腔”绝非炫技 , 而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歌曲内容的 。 黑人玩“转音”是基于哀怨的心情和几近哭泣的腔调造成不自主地出现“转音” , 再搭配类似抽噎的弱起强拍的节奏 , 便形成歌曲达意跟技巧完美的结合 。 当然 , 后期的发展将“转音”作为一种曲风的演唱技术被泛泛地使用了 。 我们不乏听到有些欧美歌手把“转音”使用到欢快激烈的歌曲中 , 包括王力宏、陶喆等 。 如此大范围使用、滥用证实 , 炫技与必要的“转音”逐渐难以区分了 , 荒唐的是:还要看歌手的地位身份热度 , 歌手分量重 , 即使炫技也能让“转音”变得合情合理;歌手分量轻 , 即使用到最恰当的歌曲中也被算成炫技 。

忧郁的情调
近一阶段 , 歌坛新秀单依纯就唱了好几首R&B风的歌曲 , 使用了许多精妙的“转音” 。 不出所料 , 两种声音便甚嚣尘上 。 支持的认为转的好转的妙 , 舒服、好听、绝了;反对的则认为就是炫技 , 没必要乱转 。 争来争去都没摸到点上 , 单依纯的转音是不是做到了为歌曲内容和情感而服务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