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医美广告不能无限夸大颜值对人生的影响

据新华社报道,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不得制造“容貌焦虑”,生活美容机构等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医疗美容广告宣传。
“容貌焦虑”在现实中一定程度存在,催生、助推着相关产业发展。比如一些电商平台上线“颜值打分师”,一些整形机构推出AI颜值测评师。《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数量高达5150家,医美市场规模高达1975亿元。同时,出现了切胃、精灵耳、小腿肌肉阻断术等奇葩手术。
医美产业乱象不少。比如,大量心理暗示广告投放到市场,刻意放大焦虑,吸引诸多顾客前来,然后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有些机构并无相关资质,甚至曾发生美容变毁容的事件。
此次征求意见稿列举了重点打击的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其中明确,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均属制造“容貌焦虑”。可以说,这就是在向制造“容貌焦虑”行为宣战。
虽然现实中存在因颜值改变而求偶、求职成功的案例,但那毕竟是极少数,如今的医美广告显然夸大了颜值对社交、工作及收入的重要性。因此,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消费警示,另一方面要推进相关科普工作,努力纠正公众对颜值的错误认知。
此外,对容貌歧视现象应坚决抵制。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曾表示,企业对求职者的评价已经扩展到身体、生活等层面。如果求职者在学历、履历和能力等方面不相上下,企业方会优先录取颜值高者。如此“用人观”显然值得商榷。
于个人而言,更应端正心态,谨防被“容貌焦虑”影响。据国内某家购物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儿童彩妆消费同比2019年增长了300%。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上也涌现出一批小学生美妆博主,可见,成年人的“容貌焦虑”已经不同程度传染给了孩子。
认清“容貌焦虑”的危害,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评判标准,每一个人或许都应有所反思,有所改变。(杨玉龙)
广告|医美广告不能无限夸大颜值对人生的影响】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