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古瓷真假鉴判之瓷器釉光观测法

文玩|古瓷真假鉴判之瓷器釉光观测法

瓷器承载着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生产、科学和文化艺术等许多时代信息 , 因此也成为历代国家和私人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主要门类 。 因受高利润商业利益驱使 , 中国从明代早期即开始出现名贵瓷器的仿古造假 。 从此以后明代中、晚期 , 清代 , 民国 , 解放以后都没有停止过 。 古瓷艺术品造假也愈演愈烈 , 造假手法也愈加高明 , 甚至不惜采用高科技手段 。 在这假货充斥的混乱环境中 , 如何能准确判定鉴别古瓷的真假、年代及窑口 , 在学习把握好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五大要领的基础上 , 观测识读瓷器釉光变化情况是判别真假、断定年代的最后一关 。 把握好这一关 , 是真是假可一锤定音 。 本文将介绍古瓷釉光观察比对 。

一、瓷器釉光是如何产生的?
瓷器经过烧制以后 , 它的釉面有二层光波 , 釉表面有一层明亮的表光 , 也称为“浮光、火光、贼光” , 釉层内部有一层密集内含的内光 。 一件新出窑的瓷器 , 整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 , 釉面净明新亮 , 受光线照射后 , 釉层内的矿物质颗粒年轻活跃 , 通过釉面反射出来的光波强烈耀眼 , 飘浮游离 , 其活力、能量、强度都处在最高状态 。 随着年代的延长 , 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 , 逐年的氧化老化 , 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 , 釉层开始老化变旧 , 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 。 受光照射后 , 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强度逐渐减弱 , 游离程度逐渐降低 。 釉层中的内光逐渐下沉 , 密集度和厚度逐渐增加 , 亮度和飘浮度逐渐减低 。 以上这种变化现象 , 年代越久远 , 变化越明显 。 除了特殊情况下遭受非自然超强物理、化学作用出现失光现象以外 , 其年代多少与变化程度成正比关系 , 它和自然界当中树木生长的“年轮”是相同的理论关系 。 这种变化现象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用图象的形式准确描述 , 但是它是有显示的并且也是有规律的 。 正是这种有显示和有规律的光波变化现象 , 给我们对古瓷鉴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也给古瓷艺术品造假者设置了永远无法超越的屏障 。
二、不同历史年代瓷器釉光变化
1、现代新烧制的瓷器: 釉面新亮 , 表光放射出来的光束长度、明亮耀眼强度、游离的程度、釉层内光松散飘浮程度都达到了最高极限 , 使人不敢用眼长久直视 。
2、民国至清末时期的瓷器: 釉面初见熟旧 , 表光放射、明亮耀眼游离等程度都微见减弱 。 内光初见聚集 , 松散飘浮程度微微减轻 。
3、清代中期的瓷器: 釉面熟旧程度增加 , 表光仍然明亮 , 放射耀眼及游离程度比清末微见减弱 。 内光聚集增加 , 飘浮程度比清末微见减弱 。
4、清初明末时期的瓷器: 釉面已有陈旧感 , 出现柔和温润的感觉 。 表光明亮程度 , 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清中期又有减弱 。 内光比清中期聚集增加 , 飘浮减弱 。
5、明代中早期的瓷器: 釉面陈旧感增加 , 表光明亮度及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明末都有所减弱 。 内光比明末更加聚集 , 飘浮有所减轻 。
6、元代瓷器: 釉面有古旧厚润的感觉 , 表光疏散 , 明亮及放射耀眼游离程度都比明代中期有明显的减弱 。 内光聚集下沉 , 飘浮现象比明代中期有明显减轻 。
7、南宋瓷器: 釉面古旧感明显 , 表光比元代更加疏散 , 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元代明显减弱 。 内光更显下沉 , 飘浮现象比元代更见轻微 。
8、北宋瓷器: 釉面古旧感加重 , 表光比南宋更加疏散 , 放射耀眼游离程度进一步减弱 。 内光比南宋更显聚集下沉 , 飘浮现象比较轻微 。
9、唐代晚、中期瓷器: 釉面古旧深沉 , 表光稀薄 , 放射耀眼及游离程度微弱 。 内光浓厚下沉 , 飘浮现象极轻微 。
10、唐代早期至隋代瓷器: 釉面更加古旧深沉 , 表光微弱 , 放射耀眼及游离基本消失 。 内光更加浓厚下沉 , 飘浮现象基本消失 。
11、东汉时期瓷器: 釉面古老陈旧 , 表光极微弱 , 内光深度下沉 。
【文玩|古瓷真假鉴判之瓷器釉光观测法】12、西汉原始瓷器: 釉面老化严重 , 表光微见接近消失 , 内光深沉暗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