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啦!今年“三伏”持续40天,当心“中暑”!

新华社天津7月11日电(采访人员周润健)“入伏”啦!7月11日 , “三伏”大幕正式开启 。 专家提醒 , “入伏”后 , 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 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 。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 , 我国古代以“干支”法记录年、月、日 , 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 , 所以 , 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
依传统历法规定 ,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 , 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 ,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 , 合称“三伏” 。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 中伏有时是10天 , 有时是20天 。
什么情况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罗澍伟解释说 , 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 。 测算发现 , 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5天之后 , 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 , 只能有4个“庚日” ,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 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 , 只有10天时间;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 , 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会出现5个“庚日” ,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 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 , 要有20天的时间 , 民间俗称“俩中伏” 。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来说 , 7月11日至20日为头伏 , 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 , 8月10日至19日为末伏 , 前后长达40天 。
【“入伏”啦!今年“三伏”持续40天,当心“中暑”!】“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 , 再加上持续高温 , 极易发生“中暑”现象 。 “‘隐伏避盛暑’ , 公众需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 老、弱、病、幼等体质较弱人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时间 。 若外出 , 一定要采取防暑措施 , 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等 , 并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物 。 ”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 。
“头伏饺子二伏面 , 三伏烙饼摊鸡蛋” , 伏天伊始 , 天气炎热 , 人的精神容易倦怠 , 食欲不佳 , 而饺子、面条和烙饼鸡蛋 , 都是开胃解馋的“平补”美食 。 “吃入伏饺子 , 意在平安度夏 。 吃完饺子 , 再喝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 , 出一身汗 , 在补充体力的同时 , 还可排除体内湿毒 。 ”罗澍伟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