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全球最大天文馆:用“大美语言”讲述宇宙故事

上海临港滴水湖畔 ,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 , 将于7月18日起对公众开放 。 该馆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 , 设有“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 , 300余件展品中 , 原创比例高达85% , 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 。 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精美绝伦的展品 , 加上一支善于“讲故事”的策展团队 , 将刷新公众打开宇宙之美的方式 。
星空浩瀚无垠 , 探索永无止境 。 昨天 , 上海天文馆迎来开馆前首场压力测试 , 采访人员提前“打卡” , 为这场等待已久的“人与宇宙的对话”揭开神秘面纱 。
设计之妙 , 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展品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 , 而是在创造一段沉浸体验 。 ”正如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忻歌所说 , 体验感贯穿于上海天文馆的每一处 。
从空中俯瞰 , 上海天文馆建筑体以弧线始发 , 由一系列螺旋带状物围绕着 , 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体作为建筑内的三个“天体” , 相互之间处于动态轨道关系之中 , 使得建筑通过太阳光影的变幻成为一台可以展示时间的天文仪器 。 看着这栋建筑“成长”起来的市民 , 为它送上了“三体”“蝴蝶酥”等昵称 。
从建筑外形上看 , 上海天文馆本身就是一件精美展品 。 天文馆的主入口是一个巨大的悬挑结构 , 走进主厅 , 一颗巨大的银色球体“悬浮”其中 。 不过 , “悬浮”只是一种错觉 , 事实上这颗巨大球体是由钢结构支撑的 , 在设计师的巧思下 , 支撑结构被“隐藏”在了视线死角 , 需要仔细寻找才能发现 。 这颗巨型银球其实是一座内径23米、外径约30米、可容纳200名观众的球幕影院 , 可播放8K超高清电影 。
从外部看 , 设计的精妙也随处可见 。 当阳光透过金碧辉煌的圆洞天窗倾泻而下 , 会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弧 , 不同时间 , 光弧的形状和大小也不相同 。 今年6月21日夏至 , 日光形成的光圈便与地面水磨石铺就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 , 上演了一场天空与建筑的“对话” 。
上海天文馆大量采用弧线设计 , 不仅展现了天文学概念 , 更与轨道周期紧密相连 。 建筑成为连接人类和宇宙的工具 , 将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博物馆体验 。 比如 , 走进宇宙展区之前 , 要先穿过一段时空长廊 , 巨大屏幕会实时抓取你的身影 , 形成时空涟漪 , 并播放相应的天文画面;步入家园展区时也有一条长廊 , 两边展示着珍贵的天文物件 , 如古代星盘 , 写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版天文书籍 , 伽利略、牛顿等人制作的望远镜等 。
构思之巧 , 与地球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惊喜
在家园展区 , 最重要的展项就是位于展厅中间的“地球演化” 。 “地球”是一颗直径20米的巨大圆球 , 在漆黑的展厅里 , 发出蓝色亮光的它如同最闪亮的明星 , 吸引所有参观者的目光 。
这是一颗行星从火球到蓝色星球的沧桑巨变 。 展品用高清投影的方式 , 直观展示了地球从冥古代到新生代的六个演化阶段 , 以及在这期间地质、温度、大气、水圈、生物圈及人类的进化等六方面演化内容 。
【宇宙|全球最大天文馆:用“大美语言”讲述宇宙故事】走出家园展区 , “地球”并没有像一般展品一样完成它的展示使命 , 在之后的参观中 , 观众会在很多不经意的时刻见到它 , 每一次“相遇”都让人止不住地感动和兴奋 。
不出意外 , 宇宙展区的“假如剧场”将成为开馆后的网红“打卡点” , 这里每一场只能容纳50名观众 , 迎接你的将是一场“创造宇宙”的游戏 。 在经历无数次尝试后 , 你会发现 , 只要任何一个参数有所偏差 , 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都将不复存在 。 就在心情陷入沮丧时 , 幕布拉开 , 你会再一次望见那颗蓝色“地球” , 那一瞬间的悲喜转化着实令人激动 。
与“地球”的第三次相遇需要你足够的细心 。 当你走进征程展区天和核心舱1∶1仿真模型 , 无论是航天员健身用的单车、“天地通话”时佩戴的耳机 , 还是太空中培育的植物都会让你睁大好奇的眼睛 。 这时 , 记得往窗外看一眼 , “地球”还在那里 , 而你已身处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中 , 这种沉浸感是否比走进舱门时更强烈了呢?
在充满巧思的上海天文馆 , “地球”或许还有更多“妙用” , 留待公众前来细细寻觅 。 因为这本就是一座需要“深挖”的宝藏博物馆 。
展品之美 , 汇聚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闪光
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珍贵藏品 。 上海天文馆自筹建之初 , 便向全球广发“征集帖” , 征集古代和近现代与天文学及宇航事业发展有关的文物、器物、档案、陨石标本等藏品 。 有人为此奔走 , 有人慷慨捐赠 , 终于为这座硬件一流的天文馆配上了一流的“软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