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一个螺丝要半小时 一群人12年在海底种下6万株珊瑚

“我在海底种珊瑚” 一群人历时12年种下6万株
珊瑚是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 , 也是最难繁衍的动物之一 , 25%的海洋生物都要依靠珊瑚礁生活 , 保护它们刻不容缓 。
1984年出生的福建小伙廖宝林目睹海底珊瑚受到破坏 , 情况不容乐观 , 几年前 , 他辞去工作来到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专门进行珊瑚生态修复研究 。 如今 , 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在深圳周边海域种植了6万株珊瑚 , 深圳也成为我国一线城市里唯一一个拥有良好珊瑚生态环境的城市 。 植树造林许多人都参与过 , 在海底种珊瑚是什么样的情景?近日 , 紫牛新闻采访人员采访了这位种珊瑚的人 。
紫牛新闻采访人员 宋世锋
为什么要去深圳种珊瑚?
海底荒漠化 让他感到心痛
澳大利亚学者克里斯托弗·科恩沃尔5月11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一项研究 , 分析了世界各地183处珊瑚礁数据 , 评估海水升温和酸化带来的影响 。 他发现 , 在最坏的情况下 , 94%的珊瑚礁将在2050年之前死亡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宝林从事珊瑚礁生态修复已有很多年了 , 在海底种珊瑚是他的主要工作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珊瑚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 它的功能和陆地上的森林是类似的 。 珊瑚会造礁 , 如同海底建筑师 , 慢慢堆积成礁石 , 形成非常复杂的空间 , 很多海洋生物就喜欢生活在里面 。 据统计 , 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里 , 所以珊瑚礁是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 。
为什么会到海底种珊瑚?这和廖宝林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段经历有关 。
在一二十年前 , 人们对珊瑚的保护意识还不强 。 廖宝林在保护区管理局第一次潜水调查珊瑚 , 看到的情况让他感到震惊 。 他以前就曾经听老渔民说 , 一些沿岸居民打捞珊瑚当建筑石材 , 甚至用来烧石灰 , 还有人炸鱼 , 把很多珊瑚炸碎了 。 工作后第一次野外潜水调查 , 在水下亲眼看到的情况更让他忧心不已 。
廖宝林发现 , 有些区域的珊瑚遭到严重破坏 , 整个海底出现“荒漠化” , 海底的珊瑚碎骨到处可见 。 在海底还看到渔网和海洋垃圾 , 那时候对拖网管理不太严格 , 有些珊瑚被拖网整片拖掉 。 他还发现由于养殖和污染排放 , 海区的营养盐含量升高 , 造成珊瑚白化和死亡 。
看到本该是欣欣向荣的珊瑚礁海底荒漠化 , 廖宝林感到非常心痛 。 2015年 , 他辞去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 , 来到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专门进行珊瑚生态修复工作 。
深圳在珊瑚礁大三角区北缘
适于珊瑚生长
在深圳进行珊瑚礁生态修复 , 是有原因的 。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处 , 有一个珊瑚礁大三角区 , 这里被誉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珠峰” , 一些生物专家甚至认为这里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中心” 。 深圳位于北纬22度 , 海岸线230公里 , 就处在珊瑚礁大三角的北缘地带 。
石珊瑚对环境的要求特别苛刻 。 它们具有趋光性 , 需要有阳光;对水温的要求苛刻;需要生长在贫营养盐的海域和硬质的海底……由于存在多种条件限制 , 所以珊瑚的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 。
深圳的地形狭长 , 在西部的珠江口海域 , 往来船舶和工业活动比较多 , 不太适合珊瑚的生长 。 深圳东部和大鹏湾、大亚湾相连接 , 没有工业废水排放 , 还划有生态红线 , 环境保护得非常好 , 水温符合珊瑚生长的要求 , 10米以内的海底适于珊瑚生长 。
珊瑚应该怎么种?
种珊瑚好比插树枝 已经种了6万多株
深圳研究院的珊瑚团队繁育种植的主要是石珊瑚 。
珊瑚繁殖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 珊瑚会排放精子和卵子 , 然后形成胚胎 , 发育出珊瑚幼虫 , 这是有性繁殖 。 科研人员可以在室内培育珊瑚虫 , 长大后再种植到海里 。 但是 , 这种方式成效低 , 周期长 。 而珊瑚无性繁殖有点像种树 , 可以把珊瑚的枝剪断下来 , 插到其他地方 , 先育苗 , 再移植 , 这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珊瑚繁殖方法 。
廖宝林说:“我们把珊瑚固定在一个托盘里 , 叫做珊瑚杯 , 然后在海底搭一个类似于苗圃的架子 , 把珊瑚杯固定在上面 , 或者固定在礁石上 。 这是我们培育珊瑚的一种方式 , 培育好了之后 , 就移植到海床上 。 种植的方式也有好多种 , 如钢钉种植法、胶泥种植法、钻孔种植法等 。 根据各个海区的海底情况 , 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办法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