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既不好笑,又不好哭,过度煽情的《你好,李焕英》,到底有多烂?( 二 )



真正的大悲伤 , 大遗憾 , 大思念 , 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哭泣 , 未必是四处张扬地“你看 , 我的悲伤那么大 。 ”作为个人 , 当然可以通过痛哭一场让自己好受一点 , 但在艺术形式上抒情如此简单粗暴 , 真的很low 。
就算是小学生写作文 , 也已经学会渲染 , 学会寓情于景 , 学会借景抒情 , 就算是直抒胸臆 , 说一个人难过也不会说“啊 , 她哭得好伤心 , 她真难过” 。 《你好 , 李焕英》的抒情方式太幼稚 。
美的艺术应该有意犹未尽的韵味 , 将说未说 , 后有留白 , 留给观众想想和感受的空间 。 而不是一股脑儿倒出来 , 不管对方接不接受都强行往人心坎里塞 。
三、逻辑不通 , 站不住脚至于所谓的诚意 , 也更多是自我感动的成分 , 影片很多细节也说不通 。

  • 1、没有完美的母亲 , 只有完美的感情滤镜
影片出发点是作为女儿的晓玲想争口气 , 想让妈妈长脸 , 哪怕就一次都好 。 而影片中的李焕英 , 根本就从未把世俗的成功作为孩子成材与否的标准 。 她对晓玲的“不争气”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失望和责怪 , 影片中的李焕英 , 给予的完全是宽容、接纳、欣赏 , 她甚至从未感觉晓玲是不争气的 。
李焕英一再表示 , 她作为母亲 , 只要晓玲健康快乐就好 。 试问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 , 如何会陷入“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那种执念?而“不争气”为何会成为晓玲的心魔?
这种情况 , 只有两种解释 。
要么 , 晓玲或者说贾玲 , 她根本从未懂得母亲李焕英作为母亲的心情 。 要么 , 李焕英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望女成凤的、一直拿晓玲和别人家孩子作对比的母亲 。

对于大多数母亲来说 , 孩子觉得自己不争气要证明给妈妈看 , 本就是对母亲的爱的不认可 。 天下妈妈最想要的 , 不是孩子争气 , 而是孩子健康快乐 。 当孩子陷入一定要争气的执念 , 还有什么比误会和否认妈妈的爱更让一位母亲痛心?
所以 , 晓玲或者说贾玲根本就在说谎 , 李焕英并非如同影片中那般欣赏孩子晓玲 , 甚至可能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说过“你看看人家琴姨的女儿……”
而影片出于纪念意义 , 美化了母亲的形象 , 通过他人之口来述说母亲的抱怨 , 那些抱怨的人 , 玉梅 , 张叔或者玉梅或者旁人 , 他们说过的话或许就是中年李焕英自己曾说的话 。

如果连母亲对自己的希望落空都不能直视 , 又说什么真诚?真的大可不必 。 承认自己在母亲有生之年 , 没能争口气如她所愿真的很难么?承认自己的母亲婚后过得并没那么幸福 , 真的有那么难么?承认母亲的不完美 , 对身为孩子的自己造成过巨大的压力 , 真的很难么?
影片最好的结局 , 是母女之间的和解 , 李焕英要承认自己的期待和抱怨给女儿带来了伤害 。 而不是晓玲独自揽下所有 , 影片中她要做争气的好女儿压力完全是自己给自己的 , 影片后的她 , 又是否能释怀?
《你好 , 李焕英》最站不住脚的 , 恰恰是没有最起码的真诚 。

她想弥补 , 所以把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 , 影片里的母亲李焕英完美无瑕 , 如此厚的感情滤镜之后 , 是碎了一地的“我还是要证明给你看”的决心 。 太讽刺 , 也太心寒 。
  • 2、生拼硬凑 , 逻辑混乱
影片另一个大bug是沈光林大张旗鼓地追了李焕英一周 , 可李焕英突然拿出结婚证 , 说她和同一个厂里的男同事已经相恋三年 。 在同一个厂里地下恋三年?作为厂长儿子的沈光林不知道 , 厂里旁的人也不知道 , 甚至厂长亲自安排了相亲也没有人去提醒?
为了自圆其说 , 没有一铺垫的情况下 , 凭空安排出个地下恋人 , 实在是没头没脑的、大写的尴尬 。
再者说 , 车祸时安排的是母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晓玲 , 当大车横着撞过来 , 骑车的妈妈进了ICU最后抢救无效身亡 , 神奇的是与妈妈并排的晓玲一点事儿没有 。 难道就是为了铺垫最后在敞篷车上的圆梦么?除了车牌的用心之外 , 真的一点也不感人 。

影片为了剧情推进而刻意安排的严重车祸事故 , 痕迹太重 , 俗到毫无新意 。
陈赫饰演的冷特的戏份也很多余 , 就像是强行为身为主角的晓玲安排的情感戏码 , 女主角一定要有爱情?或者说影片一定要有爱情?
况且冷特这个人物 , 在中年李焕英等一群人里是谁?他从未出现过 , 或者说根本不存在 , 不然这部影片在穿越的支点上就站不住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