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设计思维遇见产品设计:如何培养产品的微观体感能力( 二 )


1)应用峰终定律,提高产品体验
峰终定律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会影响人们对过去事物的记忆,在过去发生的事物中,特别好或者特别糟糕的时刻以及结束的时刻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人们记忆中对事物的体验往往决定于正向或负向的峰值和结束时的感觉,而不是平均值。
峰终定律应用的一种典型场景就是做过山车:很多人都去过游乐场,做过山车前可能需要排队30分钟,有时候遇上节假日需要排几个小时,而真正的体验时间仅仅只有一分钟。
然而当我们再次回想起这个过程,大部分的人对过山车的印象都停留在结束时的惊险刺激兴奋。
对于过山车的记忆,我们记住的是过程中到达游乐设施顶端俯冲的刺激感,和结束时候还保留的兴奋感。我们更多时候记住了结尾时刻的刺激,而会淡化排队的痛苦过程。
在宜家购物的时候,很多时候为了找一个小的物品我们需要绕着宜家走一圈,寻找物品的体验较差,而且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自己搬运家具。
但是过程中看到样板间展示的产品、较好的产品体验(峰)和结束时1元的冰淇淋(终),会让我们觉得整体的体验还是不错的,愿意下次再来。
假如我们把1元的冰淇淋放在购物的开头,结尾是麻烦的搬运物品和排长长的队付款,那很可能我们会对宜家购物的体验感大打折扣。
当设计思维遇见产品设计:如何培养产品的微观体感能力
文章插图
2)情感化设计
我们已经从信息爆炸时代过渡到信息过载时代,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和信息都极大丰富的世界。从产品竞争的角度上来说,越来越激烈的对抗和冲击是必然的,许多产品已经从单纯的“谈配置”过渡到了“谈感情”的阶段。
情感和情绪无处不在:情绪是动物性的,是人对于外界直接的心理反馈,很多时候会被视作为理性认知和逻辑思考的对立面。逻辑和认知让我们拥有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而情绪、情感和本能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则让我们的决策更加完善。
现在的emoji异常火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比文字更易于传达情感。
当设计思维遇见产品设计:如何培养产品的微观体感能力
文章插图
喜欢还是不喜欢,高兴还是不高兴,生活中的决策过程充满了情绪的痕迹,而情绪也确实帮我们更快地对外界信息作出反应。
设计的三个层次:心理学上将大脑对于外界的反馈和认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
这三个层次是人类大脑的运作规律:
本能:本能层次牵涉到的人类的生物性本能,比如对危险的规避、恐高等,本能是先天的。
行为:行为层次则是控制日常行为运作的部分,它同样是无意识的,它与整个情感系统有着紧密的关联,让我们的身体做好准备,以应对特定的场景,作出适当的反应。
反思:反思层次连接着我们的认知和思考,它通过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推导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生存比理解更重要,所以情感比认知更快帮我们给出反应。
交织的三个层次:本能和行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有着诸多的关联。和行为一样,本能是无意识的,但很容易受到经验、训练、教育甚至文化观念影响。
随着Windows成长起来的用户当中,相当一部分中国用户,有在等待响应过程中不断点击右键刷新的习惯,包括笔者。这样的行为当然不是先天的、动物性的,它们是后天发展出来的,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学习、习惯然后像一个半固化在后台的应用或者服务。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绝大多数时候,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行为是交织在一起的。点按触摸是我们在好奇心驱动下探索世界的本能操作,打开一个新的页面、新的应用,我们会下意识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基本的探索。探索过程中,我们以往的经历和经验开始无意识地驱动我们做决策。
情绪的两个面: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都是设计师可以借用的利器。随便打开一个应用,优雅的界面令人愉悦,细腻的动效给人惊喜,悦耳的铃声不会令人紧张等。不论是APP、网页、还是物理产品,它们的设计从来都和情绪紧密相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