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年《国家宝藏》续写“九色鹿”的今生传奇( 二 )


如今的敦煌研究院,已从建院之初的18人,发展到1473人。在世代守护下,莫高窟这座凝结着人类千年文明的璀璨瑰宝延长了生命,也深情诉说着“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执着。观众们说,这个故事和“给兵马俑拍照的人”一样震撼人心,他们从事着自认为“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抱朴守拙,工于匠心,而这样的热爱,可能是对时光对浪漫的表白了吧!
“后九色鹿时代”的启思
吾辈当努力,让世界看到敦煌艺术新的巅峰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一个沟通中西的商贸重镇,留下举世瞩目的人类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艺术家走进黑黝黝的洞口,未留下名字,却留下丹青千壁,将近八个世纪的灿烂文化凝结在45000平米的壁画中。六万多件的敦煌文书,上起十六国,下至北宋,因为战乱曾被迫封存。千年之后,洞口重见天日,却又逢乱世,洞内宝物大量流散海外。
饱经沧桑的敦煌,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一面辉煌,一面血泪。如001号讲解员张国立所说:“敦煌,是一节历史课、文化课、艺术课、地理课、传承课。”80多年来,在一代代人的悉心守护之下,敦煌文化逐步从悲凉中走出来,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本期《国家宝藏》从《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一分为三段的颠沛流离命运切入,讲述了一件国宝是如何在中国众多考古学者的苦心奔走下,在日本青山先生一家的无偿捐赠下,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支持下,得以全卷“合璧”。见证了文物回归之旅的原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永增先生说:“未来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中国文物回到祖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出生于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握中华文明的发言权。当然,我们也向全世界的学者敞开怀抱,因为这不仅是敦煌的历史遗存,更是敦煌带给全世界的共同财产。”
时隔40年《国家宝藏》续写“九色鹿”的今生传奇
文章插图
节目组供图
对敦煌文化更好的保护,是对它的传承和光大。回望历史,常书鸿、张大千、徐悲鸿、董希文、关山月等美术巨匠都是受到了敦煌的熏陶和滋养;冯健男等老一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匠人们,当年也是根据莫高窟的壁画,创作出了经典的《九色鹿》。
节目特别从《九色鹿》衍生开来,回顾了“一座上美厂,半部国漫史”的辉煌。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第一次高峰,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九色鹿》《哪吒闹海》《三个和尚》《葫芦娃》为代表的第二次高峰,曾经的中国动画享誉世界,斩获过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大奖、第17届戛纳电影节荣誉奖等重磅奖项,并影响过众多的动画人——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动漫之父”手冢治虫,就是看了中国动画片之后放弃学医;凭借《千与千寻》封神的宫崎骏,也是因为中国动画,萌发了将动画作为终身事业的想法。
辉煌属于过去。“后九色鹿时代”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同样在沿着前辈的路,进行新一轮敦煌文化以及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孵化。当我们放眼望去,会发现“艺术之花”正越来越多地绽放在我们的生活里: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电影《英雄》《妖猫传》等无数影视剧的场景还原来自敦煌莫高窟;奥运会开幕式的飞天、舞蹈《丝路花语》《千手观音》,无数的美妙身姿来自敦煌莫高窟;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彩绘、民族文化宫的建筑装饰、福娃欢欢头上的火焰造型,无数的纹饰元素也是来自敦煌莫高窟……
80岁的冯健男老先生说,当年,他们怀着朝圣的心情打开了敦煌的艺术之门,在简陋的环境里日夜兼程,你追我赶,并把这股“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精神气儿贯穿了整个的创作生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否看到下一部像《九色鹿》般的传世经典,也让世界看到敦煌艺术新的巅峰呢?看着《九色鹿》长大的常书鸿先生的外孙崔冬晖、新一代“上美影”人田懿在节目中给出了他们坚定的答案,我们也有理由期待——这场文化的接力之路,将在吾辈脚下走得更加宽阔而自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