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熠熠“新四届”:那些从这里走出的法学大家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采访人员 简宏妮 重庆报道
70年来,西南政法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达到30多万。特别是星光熠熠的“新四届”,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法治中国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人评价,西南政法大学的“新四届”(1978级至1981级)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法治中国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70年来,西南政法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达到30多万,是全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最多的高校。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在其所著《从法学引注看中国法学现状》一书中,曾经开出一张国内法学学者“大名单”——近乎一半出自西政。
地处当时经济文化不发达的西南山城重庆,在百废待举的年代里,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何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星光熠熠“新四届”:那些从这里走出的法学大家
文章插图
致敬 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11位老教授在青年师生的陪伴下进场,接受全校师生的致敬。供图/西南政法大学
星光熠熠“新四届”
1982年6月,西南政法学院胡光院长为即将毕业的78级校友题词寄语:“四年寒窗友,今朝难分手。好自为革命,但愿人长久。”34年后,西政78级毕业生张建田著书《歌乐年华》怀念西政生活。他在其中写道:“让已逝的胡光院长感到欣慰的是,昔日同学册上的众多名字逐一念来,足以叩响中国政法界、法学界的传奇之音。”
从1978年到1982年,是西政历史上一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岁月。“文革”十年,中国的法学教育几乎空白,政法系统出现了人才的断层。到了1978年,西南政法学院在全国政法院校中率先恢复招生。幸运的是,虽然十年没有招生,但西政的师资力量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原校的90%教师留校继续任教。而在那一段岁月入校或成长起来的西政“新四届”,占据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法学界的半壁江山。
据《歌乐年华》记载,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78级校友周强,录取当年从老家湖北黄梅县出发,结束了在独山公社周边大队的两年知青生活,从鄂东农村来到山城重庆,进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
比周强低两届的80级校友李林,入学之前已当了十年的工人和战士,在他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当年入校时的照片。李林将西政四年时光看作人生当中重要的命运转折,“西政的同学,毕业后主要是三个大的出口,从政、从事教学科研、当律师,每个人的路径不一样,每个人后来的发展到目前的结果不一样,但是我认为,西政精神、西政的传统、西政所给予每一个学生的那种支持和法律素养,对于每一个西政人后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奠基性的。”
李林1984年从西政毕业后,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硕士,后来又一气呵成读到博士。1999年,李林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李林担任法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03年和2018年,李林两次走进中南海,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讲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学界,在中南海做过两次讲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西政和中国社科院是李林学习和研究法学的两个重要阵地。他认为两者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都立足中国国情展开法律研究工作,导师都开明开放,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批判自己,都关心政治和大局,能把国家大事和法治联系起来。进入中国社科院后能在学术上“如鱼得水”,李林认为离不开西政时代形成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刻苦精神和严谨方法。
西南政法大学现任校长付子堂是西政81级学生,他还记得大学期间最常做的两件事就是泡图书馆和跑步。几乎每天早晨,他们会从歌乐山下老校区出发,一直跑到白公馆、渣滓洞,再跑回来。因为地处偏僻,加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恋爱条件不具备。于是,读书、跑步和思考就占据了大学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