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奇对,皇帝一出考生扭头就跑,至今都没人能够对得出

看完之后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想提前知道更多精彩资讯就来关注小编吧!当你不开心的时候就翻翻看小编的文章吧,或许会给你不一样的心情。中国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文化,对联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几千年来,中文始终在发展,而且,可以说每一个时代的文人都曾为中文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汉代大赋最为注重韵律,这为中国文学作品的书写奠定了基调,基本上正式一点的文学作品都有韵律的要求。
中国一奇对,皇帝一出考生扭头就跑,至今都没人能够对得出
文章插图
汉赋以后,四六骈文等更是将中文的隽永、优美推到了一个高峰。唐诗、宋词等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慢慢发展出来的优秀文学形式。虽然到了明清时代,诗的创作慢慢回落,精品越来越少。但是,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文学形式——对联。事实上,对联在五代十国就已经产生了,当然也有可能在此以前就曾经存在,只是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线。五代十国的一个国君孟昶写出了最著名的一道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自此以后,中国人家家户户在过年的时候都要写春联!
中国一奇对,皇帝一出考生扭头就跑,至今都没人能够对得出
文章插图
春联的盛行直接促进了中国的对联文化。毕竟“春节”是中国的特色节日,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写出了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同时也意味着春联文化的深厚基础。事实上,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之一!借助春节的优势,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很多大文豪都曾经书写过对联。甚至,乾隆皇帝都对对联非常钟爱,他虽然才华不够,但是,其任用的大臣中却有很多对联写的非常好的人。
中国一奇对,皇帝一出考生扭头就跑,至今都没人能够对得出
文章插图
对中国人来说,对联文化实在是印在骨子里的韵味,很多亭台楼榭或者是百年老店都有一幅对联。这些对子或者精妙绝伦,或者逸趣横生,总之,都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传统中国的广告词,基本上都是以对联为载体。如果经常去北京的街头转悠就会发现,北京街头的老字号店铺几乎都有一幅对联,内联升、全聚德、同仁堂都有寓意深刻的对子。“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幅对联几乎天下皆知,事实上,这幅对联展现的精神恰恰是同仁堂的铁规矩。同仁堂之所以能够超越同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始终恪守这幅对联的精神。同样的,很多人也因为这幅对联而前往同仁堂买药,可以说,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所以说,对联其实已经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之一,但是,大多数人中国人却习以为常并不重视。
中国一奇对,皇帝一出考生扭头就跑,至今都没人能够对得出
文章插图
这是因为我们对对联实在太过熟悉,甚至到了习焉不察的地步。其实,对联还是非常有趣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奇妙的对联,因为实在太过厉害,所以,人们甚至冠以“千古奇对”的赞誉。比如说出自明代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的“雾锁池塘柳”这样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的对联历来被人称道。“烟锁池塘柳”可认为是历史上的绝对,因其结构上五个字使用五行作为偏旁;意境上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池塘、绿柳环绕、烟雾笼罩,因此欲对出合乎五行并且意境相符的诗句实属不易。传说有乾隆一次临江南科考,两名举子不分上下,乾隆于是出此联而试,一名一见当场调头就走,另一名想了半天只好悻悻而去。乾隆于是御点先走的为第一。之后,众臣问其故,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
中国一奇对,皇帝一出考生扭头就跑,至今都没人能够对得出
文章插图
事实上,奇妙绝伦的对联在中国确实太多了,很多对联都号称第一奇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聪明的中国人都会想出下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