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林颐:唐宋已有“元旦”之称 “春节”最早1911年使用


民俗|林颐:唐宋已有“元旦”之称 “春节”最早1911年使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桌台摆上了新的日历 , 意味着 , 新的一年开始了 。
“年”的概念 , 最初的含义来自古代 , “五谷皆熟为有年” , 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禾下人” , 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 , 《说文解字·禾部》:“年 , 谷熟也 。从禾 , 从千声 。”小篆将“人”字化成了“千”字 , 而“千”字可解释为“有饰的人” , 此变化亦有迹可循 。(陈初生《金文常用词典》)所以在人们心目中 , “年”往往与五谷丰登相联系 , 寄托着农耕文明的美好祈望 。
民俗|林颐:唐宋已有“元旦”之称 “春节”最早1911年使用
民俗|林颐:唐宋已有“元旦”之称 “春节”最早1911年使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 。“元”的本意为“头” , 后引申为“开始” 。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 , 谓之元旦 。”《说文解字》中对“旦”的解释为:“旦 , 明也 。以日见一上 , 地也 。”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 , 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麓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象形图画 。经考证 , 这就是“旦”的古老写法 。在殷商青铜器铭文上 , “旦”字被简化为日出地平线的形状 。“旦”是旭阳升起、黎明破晓的时刻 。“元旦”是新一年的开始 。一元复始 , 万象更新 , 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希望 。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 , 其一日为元日 , 或云正朝 , 或云元朔 。”元日、正朝、元朔 , 这些都是“元旦”的别称 。不同的朝代 , 有不同的叫法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 , 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 , 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这些称谓的变化 , 从历代文人的诗文中可见一斑 , 唐朝元稹的《岁日》、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清初孔尚任的《甲午元旦》等等 , 歌咏新年的诗文在中国文人浩如烟海的卷章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
民俗|林颐:唐宋已有“元旦”之称 “春节”最早1911年使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11年12月31日 , 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发布《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 , 正式将年节称为“春节” 。不久 ,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 为了“行夏正 , 所以顺农时;从西历 , 所以便统计” , 宣布中国改用“民国”纪元 , 以世界通用的阳历元月为岁首 , 同时保留农历新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 。”从此 , 人们逐渐习惯两年并称 , 两年并过 。为了区别阳历和农历两个新年 , 就把阳历新年第一天称作“元旦” , 而把农历新年第一天叫做“春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