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落魄的大学,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都出自这里

针对此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小编衷心的希望此刻点开文章的你顺心如意,也希望小编的文字给您带来一丝快乐。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落魄的大学,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都出自这里
文章插图
民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苦难史,也是一部抗争奋进史,在这个复杂的时代,中国的学术却呈现出难以再版的辉煌,涌现出一批举世闻名的学术泰斗——陈寅恪、钱穆、朱自清、吴有训、陈省身......。这些学者在1937年被迫南迁,齐聚昆明,造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辉煌的大学——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地区沦陷。国土可被征服,文明不可断绝,平津地区的三所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南迁。1937年11月,三校迁到湖南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长沙告急。长沙临时大学被迫南迁至云南。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4月正式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长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担任,联大虽是“校长责任制”,但校务委员会却是学校的实际管理机构,该委员会主要有一些知名教授任职。学校每遇重要事情,都必须由这些教授们商议后方可决定,因此联大实际上是“教授治校”。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落魄的大学,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都出自这里
文章插图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条件可谓寒酸至极。初到昆明,校舍不足,国民政府决定拨款新修校舍,由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主持设计。开工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所拨款额根本不够用,梁氏夫妇二人纵有大才,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舍只能简而又简,房屋一般都是土坯房,房顶或是茅草或是一层铁皮,每逢下雨天教室不是漏水就是雨滴敲打铁皮声。饮食方面,食堂有餐桌没凳子,学生站着吃饭。当时,学生普遍都穷,大多在昆明兼职,到中学当老师,当邮递员,在报馆做校对,甚至还在小西门城门放午炮。由于缺乏热水设备,联大没有热水,这也促成了当时昆明的一大景色——茶馆,大街小巷遍地茶馆,基本上是专供联大学生的。这些茶馆每天备好热水、桌椅,学生们一来就是待半天,成为学生们探讨学术、议论国事的场所。孟子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西南联大的师生做到了。他们在危难中求学奋进,从容直面苦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看丰厚的知识储备。不仅如此,联大还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民主和科学的堡垒”。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落魄的大学,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都出自这里
文章插图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解散,三校重新迁回故地。从1937年11月到1946年8月,西南联大存在近9年的时间,这期间共招生8000余人,完成毕业的本科、研究生3882人。联大的辉煌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得到展现,1949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有联大师生27人(一共8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一共是23位);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落魄的大学,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都出自这里
文章插图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何以能在短短九年的时间内培养了这么多杰出人才?原因有三:一是雄厚的师资力量。当时国内的最顶尖学者、教授都汇集到联大,可谓群英荟萃。且由于那时中国全民教育还不发达,能上到了国内名校的学生当属凤毛麟角,是国内的青年中的翘楚。二是自由民主的学风。联大秉承蔡元培在北大提倡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各种学术思想云集,百家争鸣。在这种自由的学术气氛熏陶下,联大的学生孕育了如陈寅恪先生所讲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三是校长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三校校长的合作,在那样的情况下,要把大批教授团结起来,延续中国教育的命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梅贻琦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联大已成历史遗迹,它留给后世的启迪却愈发深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