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华人,正在颠覆科技巨头英特尔( 二 )


在1995年之前 , 显示芯片主要用于游戏机 , 因为当时的个人电脑几乎不具备游戏功能 。 而当微软发布Windows95后 , 计算机的图形化时代到来 , 显卡开始站上芯片产业的“C位” 。
黄仁勋敏锐的嗅觉让他做出了决断:全面支持微软的D3D API 。 同时 , 他还提出了和摩尔定律并称的显卡芯片领域“黄氏定律” , 即显卡芯片每6个月性能提升一倍 。
显卡曾经只是一个负责信号输出的部件 , 但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发展 , 显卡芯片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
1999年 , 英伟达提出GPU(图形处理器)概念 , 并发布了一款全新架构的产品GeForce256 。 这款芯片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消费者级别的 3D 图形 GPU 。
黄仁勋的一系列决策让英伟达在显卡市场脱颖而出 , 他本人也成为硅谷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
2006年 , 当AMD已经可以在CPU市场和英特尔正面掰手腕时 , 这家公司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花费54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显卡双雄之一 , 英伟达的最大竞争对手ATI , 这也让AMD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有能力研发生产CPU和显卡的厂商 。
02
AMD的救世主
从长远来看 , AMD的这次收购影响深远 , 且具有长期价值 。 今天的AMD仍然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可以同时研发CPU和独立显卡的企业 , 在CPU性能发展日趋缓慢的时刻 , 显卡的运算能力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 并且在浮点运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有独特的优势 。
但在收购之时 , AMD是CPU市场的第二 , ATI则是显卡市场的第二 。 这笔收购的完成意味着AMD需要进行双线作战 。 老二收购老二 , 直接和两个老大竞争 , 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次商业操作 。
资金链的紧张直接影响了AMD的研发能力 , 在CPU市场上 , AMD的性能逐渐落后于英特尔 。 2008年 , 为了保证公司的经营 , AMD被迫卖掉了自己的晶圆厂 , 让AMD从此再也没有了晶圆生产能力 , 成为了一个单纯的芯片设计公司 。
而在显卡市场 , AMD也在和英伟达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 因为提供不了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 , AMD一度成为了“性价比”的代名词 。
2014年 , AMD已经风雨飘摇 , 市值由最高时的750亿美元跌到不足30亿美元 , 连续更换了4任CEO都没有挽回颓势 。
雷军曾经说过 , 没有一家手机品牌能在销售额下跌后成功逆转 , 除了小米 。 这种大趋势放在整个科技领域亦然 ,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 , AMD将会在苟延残喘几年后 , 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
幸运的是 , AMD找到了那个救世主 。
2012年 , AMD从飞思卡尔重金挖来苏姿丰 , 苏姿丰在AMD先后担任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兼全球业务总经理等职务 , 并在2014年6月的改组中成为AMD历史上首位女性CEO 。
尽管外界认为AMD四面楚歌 , 但苏姿丰却有不同的看法:虽然AMD经营状况不佳 , 却拥有高性能计算技术与核心知识产权 , 拥有定义下一代CPU和GPU的筹码 。 这正是工程师出身的苏姿丰梦寐以求的大舞台 。
为了扭转亏损 , AMD开始为索尼和微软提供游戏主机的半定制芯片 , 这项业务利润率很低 , 属于英特尔和英伟达看不上的业务 。 AMD同时拥有CPU和独立显卡业务 , 很适合这样的本定制芯片 , 这项举措很快为AMD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
同时 , 苏姿丰着眼于解决AMD最致命的问题 , 因为她深知“问题就是机会所在” 。 苏姿丰为AMD提出了三大战略:打造伟大的产品 , 加深与客户、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及简化运营 。
苏姿丰希望AMD将资源投入那些规模大而且重要的市场 , 这其中包括数据中心、个人电脑、游戏等 , 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可以高达750亿美元 。
抢夺这些重要市场的举措有两个 , 按时推出新产品和专注于开发高性能芯片 。 AMD开始执行全新的产品周期 , 每年推出一代新的GPU , 每一年半推出一代新的CPU 。
苏姿丰召回了AMD的两位功勋元老 , 曾经参与并领导CPU架构设计的Jim Keller , 以及在AMD任职12年 , 长期领导显卡芯片设计的华人王启尚 , 由他们负责AMD新一代CPU和显卡架构的研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