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华人,正在颠覆科技巨头英特尔


两位华人,正在颠覆科技巨头英特尔文章插图
投稿来源:商界杂志
“当我还是IBM的一名年轻工程师时 , 有人建议我 , 应该奔着问题去 。 要做 , 就要做最重要的事 。 我一直都记得 。 ”
这句话出自苏姿丰之口 , 她是一位华人女性 , 也是AMD公司总裁兼CEO 。
苏姿丰于2014年起担任AMD公司的CEO , 在她的任期内 , AMD的股价从2美元左右涨至如今的90美元 , 5年之间涨幅高达4500% 。
她的确解决了AMD当时面临的大量问题 。 如今 , AMD已经将个人电脑的CPU市场完全颠覆 , 制程和性能都反超了英特尔 , 并且在数据中心(即曾经的服务器)处理器等市场向英特尔大举进攻 。 2019年 , 苏姿丰成为史上第一位登上美联社年度CEO薪酬榜单的女性 。
令英特尔头疼的另一家公司 , 是它曾经的忠实小弟英伟达 。
英伟达刚刚以400亿美元的价格 , 从软银手中收购了英国新品设计公司ARM , 这是芯片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 。 这笔收购一旦完成 , 意味着英伟达可以在CPU市场和英特尔直接竞争 , 同时威胁英特尔重要的利润来源——数据中心市场 。
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同样是华人 。 在电脑硬件发烧友的圈子中 , 他和苏姿丰被称为“老黄”和“苏妈” 。
而英特尔的近况并不顺利 , 研发进展不顺导致自己很难跟上祖师爷提出的“摩尔定律” , 股价也不再坚挺 。
这两位华人 , 会成为科技巨头英特尔的掘墓人吗?
01
硅谷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1965年 , 英特尔未来的创始人之一 , 当时36岁的戈登·摩尔在准备一份报告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每过18-24个月 , 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电路数目都会翻倍增长 。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储存器芯片 , 也同时在微处理器上出现 。
如果这一定律长期生效 , 就意味着 , 每过2年 , 计算机的储存容量和计算能力都会翻倍增长 。
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 , 它准确地预测了未来50多年里计算机性能的发展 , 成为计算机产业中的第一定律 。
那一年 , 2岁的黄仁勋还和家人住在台北 , 英特尔还没有诞生 , 距离苏姿丰出生还有4年 。
这是一段相爱相杀的历史 。
1968年 , 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安迪·格鲁夫离开仙童半导体 , 创办英特尔 。 有媒体评价:英特尔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 , 它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 , 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
英特尔几乎完美地遵循了摩尔定律预言的发展轨迹 , 像一艘航母一样劈波斩浪 。 而AMD则扮演了一个屡败屡战的挑战者角色 。
几十年间 , 时而靠英特尔授权 , 时而靠山寨 , AMD始终在芯片业界扮演着“第二供应商”的角色 。 直到20世纪8、90年代 , 英特尔取消了对AMD的技术授权 , AMD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 并且熬死了所有竞争对手 , 成为英特尔在CPU市场唯一的敌人 。
【两位华人,正在颠覆科技巨头英特尔】20世纪的后半叶 , 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了美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 。 黄仁勋和苏姿丰也随着家人 , 从中国台湾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
黄仁勋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取得了电机工程学位 , 后来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 毕业后还曾经短暂地供职于AMD 。
1985年 , 黄仁勋加入LSI Logic , 8年的时间里 , 他从普通员工做到了董事 , 先后负责技术、销售等多个部门 , 成为一位复合型人才 。
1993年 , 在自己30岁生日之前 , 黄仁勋联合创办了英伟达 , 主要业务是显示芯片 。 在英伟达的推动下 , 显示芯片从可有可无的产品蹿升为计算机的两大核心处理器 。
这一年 , 苏姿丰还没有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 。 在这所美国名校里 , 苏姿丰学习了8年 , 获得了电机工程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
苏姿丰先后在德仪、IBM研发部门、Freescale Semiconductor工作 , 外界给她的评价是:善于谈判、领导力强、人际关系丰富 , 并且多才多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