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者”张未:马啸《80\90策展人新势力崛起?》系列( 二 )


问:怎么看当下美术馆的展览机制和“话语权”问题?
张未:我们常常说美术馆不好之类,我自己的感受是他们谈的都是审查的问题,资金、预算,以及操作上官僚化。但这样的事情就如同说你想要一个屋子干净,想要没有人弄脏它,还不想扫地,这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中国的美术馆谈不上有话语权。因为它没有精心打造某一个话语权,我指得是专业化。当你对某个事物或领域足够专业,就会拥有一定的权利。不是变成一种通过钱、人、资源去控制别人的办法,而是不断的追求那个更好的状态,更高的专业性。我觉得美术馆应该要有这个能力,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性,不然别人做什么展览,你也做什么,最后大家都差不多,那谁有权呢?
问:你认为观众和艺术、艺术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未:概括来讲我觉得是共事的关系,同事的关系,甚至是战友的关系。没有观众就没有艺术。但是没有观众有玩,有游戏。玩是根上的东西,这是一种人的原动力,作为动词的“永恒的游戏”;玩法是形容人干某些事情的状态和方法;游戏则是有规则有媒介,有创造的一个路径在里头。
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首先是一群玩家,他可以发明一个游戏,通过这个游戏触碰到玩的那种本体论的状态。他在感觉的层面上,把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带给每一个进入他设计的游戏的观众。这是一种关于人的感受的知识,作品所搭建起来的也是让观众进来体验感受的过程。
游戏是去中心化的。在游戏中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是一起玩的人,区别不过是高级玩家还是低级玩家。艺术家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作为创造者,创造了一个局;同时也作为玩的人。观众就是在玩的人的层面上和艺术家并肩作战,而且他们一起玩就可能会创造出新的游戏。我希望每一个人回到本源的那些玩法上,用某种方法打破艺术很久以来的封闭性,让观众也能进来当一个初级玩家。
如果说艺术家蔑视观众,最后就会自我封闭,对观众就是教育和改造的态度;反之如果过高看待观众,就是瞧不起自己,就是媚俗。这两个是同一种病。但是如果我们在更高更大的层面上来看,双方是平等的,都是在玩的人,是同事和战友,那么即便他差一点其实也没关系,这也就是共生的一个角度。
问:如何看待策展行业的未来?
张未:我觉得策展最后可能变成一个真正很专业化的东西,它会跟整个展会经济结合在一起,会变成展会经济,孰好孰坏还不知道。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内容曾经发表于《收藏拍卖》2016年第四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