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

有书君说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每每读起这首让人荡气回肠的诗句,眼前总会浮现出谭嗣同那张坚毅的面容来。
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死神即将来临时,没有痛哭流涕的忏悔,也没有卑躬屈膝的求饶,而是从容赋诗,慷慨赴死。
那种大义凛然的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时至今日仍然让人在唏嘘之余敬佩不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谭嗣同的故事。
1898年9月28日,从午门通往菜市口的路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就在这天,有六个“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将被就地处决。
道路两边的百姓看到囚车经过时,一个劲儿地把烂白菜、西瓜皮、臭鸡蛋等脏东西,扔向囚车中人。
百姓们一边扔,还一边痛骂着这些“祸国小人”。
刀斧悬首,唾骂未绝,天地正气,此心何惧?
面对着千万人的无端指责,谭嗣同神气不变,放声高喊: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戊戌六君子”之名,吹响了革命号角,同时也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浪潮。
为什么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
文章插图
矢志投身变法
谭嗣同,本可以不死的。
谭嗣同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是湖北巡抚了。
可以说,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即便什么都不用干,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投身变法。
从10岁那时起,谭嗣同便跟随维新派人士涂启先学习。
在当时,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变法图强”的新风气,与此同时,王夫之思想也再次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
谭嗣同后来提出的“君主由民众共同选举,也可由民众共同废除”之思想,就是受到王夫之“君权可继、可禅、可革”思想的影响。
王夫之的思想让谭嗣同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他激动地提笔写下: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十年寒窗苦读,已至弱冠之年的谭嗣同为了见识更广阔的天地,选择了离家游学。
他游历西北、东南各省,观察风土人情,结交名士,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游侠。
与此同时,他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当时中国民间的贫穷、困苦和政治腐败,颇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之感,这也增加了他想要改变社会的决心。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加剧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
谭嗣同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以此坚定自己变法图强的信念。
对于谭嗣同思想上的巨变,其父谭继洵深为忧虑,曾告诫他:“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
但谭嗣同依旧不为所动。
1896年,在谭继洵积极活动后,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南京。
他起初有些兴奋,成为候补知府后,便有机会等到实授知府,等有了实权后,就有可能实现先在一地搞变法的理想了。
抱着这样的希望,他来到了南京。
然而,他很快就灰心丧气了。这不但因为举目无亲、生活感到孤寂,更是因为他切身感受到了官场的腐败。
谭嗣同的心情越发苦闷,对现实更加失望,这些内心的情感诉诸于笔端,便诞生了一部著作——《仁学》。
这是“别开一种冲决罗网之学”,也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从此时起,谭嗣同正式成为了一名真正具备变法思想的维新人士。
为什么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
文章插图
为什么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
文章插图
此心无愧苍天
没过多久,谭嗣同便结束了“困乏无聊”的候补知府生活,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家乡湖南。
本以为这辈子是没指望参加“变法维新运动”了,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的一道诏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