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从立项到完工耗时49年,数名院士曾上书要求关停( 二 )


经过一系列的检测运营后,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正式开业。这个在1958年被主席、总理极为重视的工程在49年后终于完工,它是一个国家富强的象征、也是一代人心愿的达成。
1958年,由于资金问题,大剧院未能完工实在是一大遗憾,好在49年后,国家经济突飞猛进、国家大剧院顺利完工。
四、国家大剧院好在哪里?
1.巧妙设计地下空间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充满挑战、蕴含建造技巧,攻克了很多技术性难题,为了不抢走人民大会堂的风头,国家大剧院的高度只能控制在46.285米,但想要一流大剧院的效果,只能不断向下深挖,地下大概有十层楼的高度,大剧院60%的建筑面积都在地下,最深的地方为32.5米,而这个位置正好位于大剧院舞台正中间。
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都是北京公共建筑物最深的地下工程,不得不为设计师的奇思妙想点赞。要知道,地下空间不仅要考虑它的坚固程度,也要考虑地下水。
2.创新设计整体造型
除了攻克地下建设这个技术难题外,它的设计理念也极为新颖,设计师用前卫独特的思想将浪漫与现实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整个大剧院的外形类似于一个椭圆的鸡蛋。在充满方正建筑的长安街中,椭圆形的大剧院像是一个天外来客,引人耳目、独具风格;更像是一个湖中明珠,分外耀眼。
原本这两大技术亮点本应该成为大剧院引以为傲的设计理念,在后来却被数名专业院士上书申请关停。这是为何?
五、数名院士曾上书要求关停
大剧院建成之后,并没有预期的惊喜,在看到了实际建造实物后,引发了社会的一片热议,有人说这个大剧院让人眼前一亮,椭圆的设计很具时尚感;有人说这简直就是非常low的设计,没有剧院该有的艺术气息。
大众各抒己见,大多依据于大剧院的外观,那么数名院士申请关停有哪些依据?
首先,是地下空间设计的安全性。相关学者表示,大剧院地下17米乃是北京永定河的古河道,位于河道位置,稳固性充满未知,并且大剧院向下深挖,隐藏的巨量充沛地下水更是定时炸弹,一旦发生渗水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设计师也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他们想要在从地下水最高层浇筑混凝土来形成一道“地下隔水墙”,地下隔水墙相当于一个水桶,可以将剧院牢牢护在其中,无论外围的水怎样猛涨,水桶内的大剧院都不会受到影响。
虽然这个理念听起来完美无缺,但相关学者表示: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年代性,一旦发生意外水患,防水墙则会不堪一击,如果不能抵御其洪水,整个大剧院将会被淹没。现在看起来相安无事,但在未来的地壳运动中,谁也无法预料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毕竟向下深挖较多的地下建筑都带有一定的风险。
除此之外,大剧院位于人工湖中,人工湖虽然四季不结冰,但在遇到天气温度骤降的情况下依然会结冰,这对大剧院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不影响大剧院的整体美观,设计师采用封闭的循环系统,将恒温的地下水注入水面。在较为寒冷的冬季来临时,便可以达到恒温的效果,那人们去哪里寻找滑冰的乐趣呢?
根据以上这两种情况,数名院士申请关停大剧院,虽然它能够保证人工湖不结冰,但大剧院所处的湖中温差和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冬季时可以看到湖面上有层层水汽飘起,大剧院就像一个“待蒸的鸡蛋”,丝毫没有一个国家大剧院的雄伟霸气可言。无论美观效果还是安全隐患,这些相关学者都较为担心。
设计师保罗安德罗采用文脉割裂的设计理念被很多人质疑,剧院原本就要有文化的完整性、文艺性,为何要采取文脉割裂?
无巧不成书,在数名院士提出质疑时,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戴高乐机场发生坍塌事件,安全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很多人担心国家大剧院的地下安全通道是否真的安全?人工湖采用恒温的循环系统是否可用?混凝土防水是否真的切实有效?
小结
有人认为,这些忧虑是杞人忧天,作为国际知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自然有他的考虑和衡量,并且这个工程经过国家机关的层层审核,自然不会存在安全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