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强盗都不敢去抢?强盗:简直是找死

晚唐著名大诗人杜牧曾创作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以表达自己对唐朝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其中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讽刺了唐玄宗为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动用国家邮驿运输系统,“八百里加急”从千里之外的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因此荔枝的一个品种“妃子笑”应运而生,不过话说从杜牧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邮驿运输系统是相当发达。
现如今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也对这样的邮驿场景进行描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地方督抚或边疆守将在遇到紧急军情时都会飞马传递文书,而奉命传递差役则会在路途中频繁呼喊:“紧急军情,六百里加急,亦或是八百里加急。”为此后来八百里加急则经常用来形容事态紧急,关系到江山社稷,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那么问题就来了,许多人都会关注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为何连强盗都不敢去抢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强盗都不敢去抢?强盗:简直是找死
文章插图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我国古代是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中国的邮驿也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邮驿就已经出现,周朝以后进一步得到完善,到封建社会中国的邮驿发展已居于世界前列。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官道上,每隔数十里就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但后来,经过各个朝代的更改完善后,邮驿除了公事外,它还能为执行公事的官员和公文邮递的驿夫提供住宿。
正是由于驿站的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地名演变中也留下了浓重的身影,比如河南省有个地级市,名叫驻马店,就曾是南北交通要冲中的著名驿站,驻马店就是因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的。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我国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中央政府为了有效管理控制地方郡县,实行了多项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建立了全国性的邮驿交通网络。当时,秦朝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的驿道,这些驿道就包括通向北部边境的秦直道和通向西南秦栈道。
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强盗都不敢去抢?强盗:简直是找死
文章插图
大家都知道,古代交通非常不便,每到行军打仗的时候,消息的传递就显得极为重要,毕竟差一点时间都可能影响战机。秦朝邮传的特点是实行接力传送、路线固定、以律(邮驿的律令)保证,为了解决通信接力传递诸多中转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秦朝还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有关通信的法令——《行书律》。到了汉代,大汉王朝明文规定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最高掌事官员为太尉。特别是在公文封发方面,汉代已经实行了封泥方法,即在竹简外面的绳结处加封特制的粘土,并在泥上盖印,防止私拆泄密。
当然,面对当时发达的邮驿运输系统,古代驿站的设置也是经过科学设计的,一般来说每隔20里就有一个驿站,如果在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驿卒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在唐代文学作品《大唐六典》中,对此就有精彩描述:“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就是因为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行数百里。
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强盗都不敢去抢?强盗:简直是找死
文章插图
那么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唐朝的邮驿设置遍布全国各地,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驿站设有驿舍,全国有1600多个驿站,驿务人员共2万人,由兵部之下郎中直接管辖。按唐政府官方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