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阿西莫夫的定律系统不是从前向后看的,而是从后向前看的。看起来配套齐全而设计严谨的第三定律,事实上就暗含了智能机器作为一个后人类物种的法定性,或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获得了“生理上”的平权。智能机器一旦在“天生”或“生理”上跟人类具有平等权利,那么最近几百年的人类历史便肯定会在这套人机关系发展线路上重演。
展现的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焦虑
在上述意义上观察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当成任何一部人工智能小说背后的一个原型小说。换言之,其基本内容会出现在众多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当我们拆解其他人的人工智能作品,一旦到达某种深度,我们看到的必将是三定律的展现,而更进一步则必将是第三定律的展现。按照荣格的想法,原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是构成人类的文化心理基因,展现的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焦虑。阿西莫夫则是人类的远望探头,在其他人没有将这种集体无意识解锁的时候,他已经敏锐地体验到了这种无意识的深度撞击。我们相信这种撞击是反复的。这就是他撰写这么多机器人小说以不断让它释放的原因。
文章插图
不单单第三定律看起来非常重要,在今天,其他两个定律也显得恰逢其时。
以第一定律为例,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个体或看着人类被伤害而袖手旁观。这条定律是人类在人工智能的设计过程中最可能放纵的部分。由于技术发展过程是小步子的积累,所以,在每一个小步中询问这种比较终极的问题,人们倾向于感觉好笑和无法回答。加强人工智能的视觉系统,违反了第一定律吗?增强他的行动能力违反第一定律吗?优化它的决策系统违反第一定律吗?没有。但如果长期组合这些进展,人工智能一旦抵近自主决策底线,将这些决策付诸行为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强。因此,毋宁说第一定律是人类最忽视的。所以,即便不是最核心的问题,阿西莫夫仍然把它放在第一位进行撰写,作为未雨绸缪。
对这点,只要看看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近期所进行的无人机战斗,看看美国在世界各地执行军事计划时采用的无人攻击设备的行动方式就可以明白。这些设备中大部分是自主系统,但他们会有差别地攻击人类!试想,如果这些机器中或者设计过程中有强烈的第一定律的严格覆盖,无人机一旦接到杀人指令的时候马上瘫痪,今天的政治版图和军事版图是否会是另一种不同的样子?这些都是无法回答的。我们只是想探问,阿西莫夫在撰写这一定律的时候是否知道未来的情况一定会超出他的想法,或者,他是否明白人类会因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对这一定律毫不在乎?所有这些都值得阿西莫夫的研究者去进一步从资料中发掘,以便作出回答。
文章插图
《基地三部曲》:消除冷战国际关系的全方位思想模拟实验
如果说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在迄今至少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已经探讨了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焦虑,那么,他的银河帝国系列小说又具有怎样的跨时代意义呢?
银河帝国系列:对冷战焦虑的产物
银河帝国小说就是我们说的“基地”系列小说。这套小说的核心是最早创作的所谓三部曲,即《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这三部曲又由一些中短篇构成,曾经在杂志发表。但结集时大家常以《基地三部曲》合称。三部曲的核心当然是《基地》,而且应该是这一系列小说得以生发的故事最前端。
《基地》讲述的是一个有着两千五百万颗有人居住的行星的巨大区域,这就是所谓的银河帝国。帝国处于某种良好的治理状态长达一万两千年。由于管理得当,人民安居乐业,人口的繁殖已经近千兆亿。但是,一种横跨人文与科学交织领域、从心理测量、历史数据分析到数学公式使用的全新预测方法出现了。预测方法的创立者是心理史学宗师哈里·谢顿。根据他的数学架构,帝国灭亡已经迫在眉睫。在“基地”系列的历史轮回思想引导下,谢顿计算出帝国灭亡之后人类将会有三万年黑暗时期。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良好的治理仅仅存在了一万多年,到来的灾害丛生且民不聊生的黑暗时代却长达三万年。不过,谢顿不是巫师,而是科学工作者。他还计算出,如果人类找到合适的方法出面干预,这种状态可以被缩短到仅有一千年。
推荐阅读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武当山上的“夺命龙头香”,百年来殉命者不计其数,如今稍有改动
- 故宫挂着一幅怪异古画,数百年人无人看懂,背后却蕴含深刻意义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他拿遍台湾文学奖,写过“百年孤独”式作品,最后一部却很“怪”
- 青楼女子巧出一上联,明朝第一才子至死对不上,六百年仍无人对出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绘事春秋
- 农村俗语“老屋住人百年不塌,无人居住五年就垮”,老话在理吗?
- 他只活了30岁,因妻子的离世,被称为百年难得“最深情”的男人!
- 东城:2021年第一课——“亢慕义斋”见英烈 建党百年话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