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尊孔,“顶礼膜拜”与“画地为牢”冲突下的皇权意识考量

公元1723年,即雍正即位元年三月,雍正皇帝追封孔子的先世为王。这一追封,就是孔子的五世先人,他们被封王爵,号“肇圣”、“裕圣”、“诒圣”、“昌圣”和“启圣”王。雍正皇帝的爷爷顺治皇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尊号已经无以复加,雍正却超越祖父,把他们由前代封的公爵晋改为王爵,可见雍正皇帝尊孔远胜于父辈。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雍正追封孔子五世先人,儒学的鼻祖孔子被拔高到另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此时离满清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只有几十年。
 雍正尊孔,“顶礼膜拜”与“画地为牢”冲突下的皇权意识考量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马克思指出:“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满清王朝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建立起尊孔尊儒的意识形态体系,正是这一论断的历史硕果。对于从原始部落崛起的女真族后裔,满清的统治者们远比元朝的统治者聪明,他们从马背上走下来,努力汲取汉文化的精髓,试图给自己穿上一件华丽的汉化外衣。雍正皇帝作为一名有为帝王,其尊孔行为下的举措真的仅仅是因为对儒家文化的一种折服吗?一、雍正皇帝尊孔表现上的“顶礼膜拜”雍正皇帝对孔子的尊崇,可以说已经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满清的皇帝固然会作秀,拉拢汉族士子和官僚,比如顺治皇帝就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但是雍正尊孔的表现,很难用作秀来解释,我们来看看他尊孔的举措。
 雍正尊孔,“顶礼膜拜”与“画地为牢”冲突下的皇权意识考量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一是为孔子避名讳。古代只有对君主的名讳需要回避,但是雍正要求对孔子的名讳也进行回避。雍正三年,雍正下达了对孔子避名讳的命令,凡是地名、姓名都要加以改变。孔子名“丘”,凡是姓名为“丘”者,都要加偏旁为“邱”,故后来姓“邱”者实同为“丘”;而关于地名,有同“丘”者改为古体“丠”字,时有天坛“圜丘”,因为是皇家祭祀之地,礼部奏请不避讳,雍正同意。那么文字经书里面有“丘”咋办呢?古字“丠”读音还是没有回避,雍正说“丠”还可以读为“期”字音,以后除了四书五经外,通用“邱”字,但读“期”音。二是改“幸学”为“诣学”。古代皇帝出巡办事游玩等等行为皆称为“幸”,到学校考察督学等叫“幸学”。雍正二年,在举行临雍释奠礼以前,他谕告礼部,因“朕心有所不安”,以后凡去太学,将“幸字改为诣字,以申崇敬”(《清世宗实录》卷16,二年二月辛酉条),一应奏章记注。
 雍正尊孔,“顶礼膜拜”与“画地为牢”冲突下的皇权意识考量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三是行跪拜礼。雍正四年,为天下的学堂亲书“生民未有”匾额,还为曲阜孔庙题写“德冠生民,道隆群圣”的对联,还为大成殿题榜额,为《圣迹图像》作序,亲自前去祭奠孔子。以前的皇帝在为孔子祭帛献爵的时候,是从不下跪行礼的,但是雍正皇帝想都没想就对孔子行了跪拜礼,事后他还告诉礼部和太常寺官员,他这么做是因为“若立献于先师之前,朕心有所不安”(《清朝通典》卷48《礼典》)。四是提高纪念孔子圣诞规格。每年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圣诞之日,雍正五年,雍正下令当年祭典孔子圣诞的典礼规格和康熙皇帝一样,这天禁止屠宰牲口,天下必虔诚斋肃。之前孔子诞辰祀典为“中祀”,自雍正后改为“大祀”。不仅如此,雍正八年,雍正皇帝还以孔庙执事人员没有爵秩,特设了两名三品、四名四品的执事官,这些执事官都在孔子后人中挑选,报礼部备案。对孔庙的建设就更不用说了,雍正八年,雍正皇帝从内宫拿出115万两银子兴修曲阜孔庙大成殿。历代汉家王朝尊孔早成定制这点不难理解,顺治皇帝分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也就是一个表率,但雍正皇帝不仅仅加封孔子先人五世为王,单从以上四点来看,就已经超越汉家王朝的皇帝们,如此还简单的认为雍正在作秀,恐有不妥。比如他对孔子行跪拜礼,皇帝焉能随意下跪,汉家天子都做不到,他一个满族皇帝做到了,这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雍正真正将孔子当做自己的老师看待了,不仅如此,他还要天下人都来尊孔,都做孔子的学生,是儒家文化的魅力太大,也是儒家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是更为先进的意识形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