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廉洁文化中国行 | 巴渝山水育忠魂( 二 )


雍正三年(1725年) , 张鹏翮病逝 。去世后 , 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一品大员”家中却“四壁空虚” , 只有“竹楼数间 , 荒田数亩” 。长子张懋诚遵照父亲遗命 , 将其归葬于故土 , 与祖父张烺墓相邻 。张鹏翮墓至今尚存于庆元山金簪子坡下的第四台 , 历经三百年风雨侵蚀 , 墓碑斑驳 , 依稀可见“皇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少保、文端(张鹏翮之墓)”字样 。
为官55载 , 张鹏翮始终清正廉洁 , 政绩卓越 。“正人”、“贤相”、“廉吏” , 这些后世之人赞誉的辞藻 , 不仅仅是对张鹏翮一生的肯定 , 更是对世间贤良风范的呼唤和传扬 。
书声琅琅 家风悠远
在重庆市荣昌区城东 , 万灵古镇依山傍水而建 , 虽历经千年 , 依然保有着古朴典雅的风貌 。古镇中心 , 坐落着一座由明朝刑部尚书喻茂坚所创办的尔雅书院 。在万灵人心中 , 它是神圣的殿堂 , 既承载着小镇的过往 , 也延续着书香文脉、见证着家风传承 。
明正德年间 , 喻茂坚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 历任安徽铜陵知县、浙江临海知县、福建道监察御史、陕西巡按、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 , 官至刑部尚书 。由于他刚正不阿、秉公办案、不徇私情 , 在朝野中赢得了“汉庭老吏、当代法家”的美名 。
任刑部尚书期间 , 喻茂坚深刻认识到 , 一旦法律不完善 , 不仅会被奸佞之人钻了空子 , 还会危害忠良 , 导致社会混乱 。为此 , 他数次上疏朝廷 , 申请重修明代大法《问刑条例》 。《问刑条例》修订完成后 , 年事已高的喻茂坚辞官还乡 。
“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 , 石上流泉、墟里炊烟 , 是万灵古镇的真实写照 。喻茂坚十分喜欢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 决定在此处创办“尔雅书院” , “以诗书课后生” 。正是在这座书院 , 他将自己的为人为学理念 , 润物无声地传授给了喻氏的家族子弟 。
修建书院并非易事 , 喻茂坚虽入朝为官多年 , 却实在太过清贫 , 根本拿不出建一座书院的银两 。在族人的支持下 , 回乡后的第十年 , 尔雅书院终于落成 , 此时的喻茂坚已经85岁高龄 。书院完工之日 , 他写下一副“垂训联”:衍祖宗一脉真传 , 克忠克孝;教子孙两行正路 , 惟读惟耕 。
走过万灵古镇的寨门 , 步下石阶 , “尔雅书院”四个大字高悬于书院大门之上 , 两侧依然挂着喻茂坚的“垂训联” 。据介绍 , 明代时尔雅书院为穿斗木结构两层小楼 , 屋顶飞檐翘角 , 一楼为讲学的教坊及生活用房 , 二楼为藏书楼 。后来书院被拆除 , 如今复建的尔雅书院与原貌基本一致 , 只是把建筑的木结构换成了小青砖 。
进入底楼右侧房间 , 只见墙上悬挂着一幅喻茂坚画像 , 庄严威武 , 下面是其生平简介 。顺着喻茂坚画像环顾一周 , 墙面上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 展示了他“治理漕运结余白银力辞不取”“仗义执言斗奸臣严嵩”等事迹 。
“事五尺天而天知 , 存方寸地而地知 , 为人父母无愧;领千钟粟以粟养 , 读万卷书以书养 , 在我子孙自修 。”喻茂坚在留给子孙的“训示联”中这样写道 。垂训、训示两副楹联蕴含的思想大体相同 , 那就是正身率下 , 憎爱不偏;贵名节 , 重家声;奉公勤政 , 报国恤民 。1642年 , 喻氏后人、明末著名易学家喻国人将喻茂坚留下的精神财富融入了喻氏族训和族规中 , 让族人世代遵循 。
数百年来 , 喻茂坚后代子孙以诗书继世 , 贤者辈出 。据《喻氏族谱》记载 , 明清两朝重庆喻氏族人取得功名者共计322人 , 涌现出一批清正廉明、秉公执法的好官 。如喻茂坚之孙喻应豸 , 明隆庆年间任寻甸府通判 。他勤于政事、任劳任怨 , 曾撰联自勉:“每日说几句阴隙话 , 虽非求知于人 , 鬼神闻矣!凡事存一点天理心 , 纵未施及于物 , 子孙赖之 。”喻应豸逝于任上 , 宦囊无余 , 幼子无钱扶柩归乡 。喻茂坚的曾孙喻思恂 , 当了御史同样不畏权奸 , 以《劾权珰魏忠贤疏》上奏魏忠贤的罪行名传天下 。而参与审理此案的主审官 , 大理寺寺副喻思慥也是喻茂坚的曾孙 。近代以来 , 有曾参加淞沪、武汉、长沙等多次对日会战的抗日名将喻孟群;新华社《半月谈》原主编、创始人喻权域;钱学森的第一助手、火箭专家喻显果等喻氏族人都在自己的职分与领域中忠于国家、无私奉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