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公的形象,和人们熟悉的不同,既不是黑脸也没有月牙

提起包公的形象,我们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身材魁梧,大黑脸,脑门上有一个白月牙。不过,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和这个形象简直有天壤之别。现在“包黑子”这个形象,其是民间艺术逐渐演变的结果。
历史上包公的形象,和人们熟悉的不同,既不是黑脸也没有月牙
文章插图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白脸大帅哥合肥包公祠中,有一张包公像,有考证说是宋朝人画的,最接近包公的真实形象。这幅画中,包公是一个白面书生。另外,北京故宫南薰殿藏有包公图像,还有包公后代珍藏的画像,也能够证明包公长得“白面长须,眉目疏朗”。一些史籍的记载也能侧面证明。明末熊文举在《纪包孝肃家乘》(孝肃是包公谥号)记载:“宋包孝肃为合肥人。儿时见村里演杂剧谓公判阴阳,像特精奇古怪……今日拜公家传真容,居然一伟美丈夫也。公之裔孙香火秀才,岀公告身相,具悉当时制诰体格。”意思是熊文举小时候看戏,真以为包公长了一张大黑脸,后来看到包公家传的真像,才知道包公是一个大帅哥。清代邓廷桢在《双砚斋诗钞》中说:“谒包孝肃祠,拜瞻遗像,疏髯秀目,白面书生也……”意思是邓廷桢拜谒包公祠,发现包公是“疏髯秀目”的白面书生。另外,还有人说包公身高只有1.6米左右,这个观点我不太相信。因为文字记载说包公“伟美丈夫”、“面白身长”,似乎不应该是个矮个。
历史上包公的形象,和人们熟悉的不同,既不是黑脸也没有月牙
文章插图
包公脸是咋变黑的包公脸由白变黑,是渐变,不是突变。元代时,包公脸还没有变黑。元杂剧中,包公形象出现很多次,不过这时主要是从性格上刻画包公,说他聪明正直、刚猛严明,没有过多描述包公的面相。明代时,包公脸开始变黑,不过还没有全黑,这时是“以丑为主”。明代通俗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很多包公相貌丑陋的描述,简直是个丑八怪。《珍珠记》说包公自幼长得丑,爹娘兄弟欺负他,由嫂嫂抚养长大(嫂子抚养长大也是胡扯,实际上包公父母俱全,为人极其孝顺。他考中进士后,为赡养父母,辞官不做,39岁才开始出来当官)。《还魂记》中,有个人物骂包公:“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稀稀红毛头。”《包待制出身传》中说:“末遇三郎(指包公)生得丑,八分像鬼二分人。面生三拳三角眼,太公一见怒生嗔。”说包公父亲嫌他丑,想淹死包公。这时,虚构的嫂子又出现了,认为包公长得丑,是“定国安邦”的异相:“三叔虽然生得丑,一双眉眼怪双轮。头发粗浓如云黑,两耳垂肩齿似银。鼻直口方天仓慢,面有安邦定国纹。”在明代《百家公案·断王御史之赃》,包公脸正式变黑。《百家公案》描述包公长相特征为“脑后有肉,一张大黑脸”。因为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大家都喜欢看包公这样的通俗故事,所以包公的“貌丑脸黑”的形象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清代时,包公脸就黑得彻底了。而且,额头上月牙也开始出现了。
历史上包公的形象,和人们熟悉的不同,既不是黑脸也没有月牙
文章插图
包公脸为什么会变黑?包公脸变黑,既有文化因素,也有戏剧表演的技巧因素。文化因素上,从宋元文学作品开始,包公就开始被神化。宋朝时有个宣传佛教的作品叫《霍参军》,说霍参军在背诵金刚经时,地面裂开,包公出来了,向霍参军宣传“湛湛清天不可欺, 未曾举意早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速与来迟”的因果报应观念。元代时,杂剧说包公是星宿下凡。元杂剧《生金阁》中,有“南衙包待制,你本上天一座杀人星,除了日间剖断阳间事,到得晚间还要断阴灵”的桥段。这个桥段在包公形象演变中很重要,提出包公“星宿下凡”和“日审阳夜审阴”这两个后来被沿用的特点。明代时,戏剧中开始通用“包公是文曲星下凡”的说法。《包待制出身传》、《包龙图陈州粜米记》《刘都赛》等作品中,都说包公是“文曲星下凡”。因为文曲星是“青面赤发”,“青面”就是“黑脸”,这可能是为什么明朝才最终把包公变成黑脸的原因。从戏剧表演技巧上来看,因为包公“铁面”的特点,没法在视觉上体现出来,所以只能用脸谱来表现,一般来说,戏剧脸谱用黑色来表示人物忠正耿直,所以包公在戏剧中就是大黑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