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年”到底是什么意思?“年”其实写作“秊”,《说文解字》里说:“秊,谷熟也。”《春秋》记载,“(鲁宣公十六年)冬,大有年。”在中国古代,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大有年即大丰收之年,因为农作物一般是每岁一熟,所以“秊”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春、夏、秋、冬四季为一年,四季循环一周即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文章插图
按照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有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大部分的种植业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的影响,每个季节的水、热条件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人们的节日文化与时间观念,也受到时令的影响,所以,我国传统的节日大部分与时令、节气、农业生产有关,比如春节是在正月初一,过年一般是在立春和雨水的前后,端午节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一般是在芒种和夏至的前后,中秋节是在八月十五,一般是在立秋、秋分的前后,三大节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历新年是春节,端午节是夏节,中秋节则是秋节,这与西方传统的节日文化有着很多的不同,西方的节日大部分与宗教文化有关。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形成于唐宋时期。农历新年,称之为过大年,过大年的时间自然是在五谷皆熟的日子,五谷皆熟的日子是在秋季,是在农历的十月份,那为什么现在过大年是在正月初一呢?其实,在秦朝的时候,过年是在十月,称之为“岁首”,也就是立冬前后所在的那个月份过年,当然,在秦朝的时候,现在的十月即是正月(一月),那么十一就是二月,十二月是三月了。秦人以十月为岁首,影响到了汉朝人的生活,直到汉朝,“秦岁首”依然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文章插图
“秦岁首”在汉朝以后,还被称为“十月朔”,朝廷在这一天会祭祀宗庙,并赐衣给大臣,所以,古代的大臣们获得新衣服不是在过新年的时候,而是在十月初一。在先秦、秦汉时期,十月是黍、稻收获的季节,《诗经》里有“十月纳禾稼”的说法,黍和稻收获了,要先祭祀祖先,中国的民间现在还有这样的传统,例如,在品尝美食之前,一定要祭祀祖先,让祖先们先品尝一下,因此,中国传统的节日即与时令、节气有关,还与祖先崇拜有关,另外还被赋予了人文色彩。此外,就是节日与其所在的季节能够获得的美食也是分不开的,这就是为什么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都与吃吃喝喝分不开,而西方的传统节日较少注重美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节日与农业生产、时令息息相关。【过年为什么在冬天,不在夏天?“年”到底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十月除了是黍、稻收获的季节,也是打猎的季节,因此,十月过大年,是真正体现了年节的本意,即“秊,谷熟也”。现在的农历的新年为什么变成了正月初一呢?夏代的历法以寅月(一月)为正月,商代以丑月(十一月)为正月,周代以子月(十二月)为正月,秦朝以亥月(十月)为正月。汉武帝时期,采用《太初历》,遂改为寅月(一月)为正月,农历新年就变成了现在的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正好是在立春、雨水节气的前后,因此,现在的农历新年也被称为春节。汉武帝时期,为什么以寅月为正月呢?因为寅月正好处于立春和雨水节气的前后,是一年当中,农民最闲的时刻,以这个月为一年之始,即有利于庆祝节日,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一年的开始,古人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都要忙,只有在冬季和春季交接的时候,才是最闲的,这个季节也是年货最多的时候。正月初一过年,即符合年的本意,也兼顾了农业生产、时令和祭祀活动。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会成熟,因此,先秦时期有四时之祭,《礼记·王制》中记载道:“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当然,农作物以秋冬季节成熟的最多,夏季较少,这就有所谓的“大年”、“小年”的区别,中国的民间,有很多地方,现在仍然有夏季过小年的习俗,有一部分农作物是在夏季成熟的,符合“秊,古熟也”的本意,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是在夏季,芒种的本意即是有芒的谷物可以稼种的意思,小麦可以在这个季节收获,水稻可以在这个季节播种。
推荐阅读
- 红楼梦里,贾琏为什么老喜欢地位低下的女人这样分析你可赞同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孙悟空为什么那么强原因是有两大神通,只是很少使用
- “为什么没人收孙悟空当坐骑?”哈哈哈怕被毛扎可还行?
- 天蓬元帅掌管8万水兵,为什么配不上一个嫦娥?
- 牛年对联大全带横批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曹植为什么会怀才不遇?才高八斗的确不假,醉酒误事也是真
-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为什么结局却这么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