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如何高质量“出圈”?川人社社长黄立新:做大众时代的小众阅读,影响有影响的人


出版如何高质量“出圈”?川人社社长黄立新:做大众时代的小众阅读,影响有影响的人】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出版要朝向高质量发展。但什么叫“高”质量的出版?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出版?黄立新认为,在“泛大众”时代,我们做“高”质量所面对的对象,是那拨“小众”的阅读群体。”12月24日,在四川图书出版社社长论坛上,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的发言,主要从社科图书出版为视角出发,真诚分享他对出版的深层思考。
出版如何高质量“出圈”?川人社社长黄立新:做大众时代的小众阅读,影响有影响的人
文章插图
出版如何高质量“出圈”?川人社社长黄立新:做大众时代的小众阅读,影响有影响的人
文章插图
黄立新(左2)
要拿社科和“好的社科”比
拿文学和“好的文学”比
所有的商品,不止会“分类”,还是有“分层”。图书,难道就不是了吗?图书难道就只管“分类”,不管“分层”了?商品有低档、中档、高档,图书就只有一档?黄立新认为,在这个方面作为销售的图书和其他商品是一样的,“对于知识、文化的传承而言,我们要去“影响有影响的人”。社会精英需要被影响,可以被影响,这种影响也是社会价值的担当和责任。现在这种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之前完全臣服于市场的“媚俗”行为,据我观察,其他行业都有所反思,有所行动。甚至包括演艺界,在流量经济的刺激下,也在反思单纯的“流量”会毁掉行业。而我们,至少还属于“知识界”的一部分吧?我们不也需要这样的自我更新吗?”因而黄立新建议,不要拿社科和文学比,拿学术和少儿比。我们应该拿社科和“好的社科”比,拿文学和“好的文学”比,拿学术和“好的学术”比,拿少儿和“好的少儿”比。”
作者的“历史生命”是从“书籍”开始
大家不要完全迷信网络科技
一个作者的学术生命,当然是在业内,但是他的历史生命呢?黄社长说,他想来想去,还是出版。”只有最后出版成“书”,只要有“书”这个物质载体,始终它的价值就会存在,只是是否被发现,待发掘。哪怕一本书,只印了3000册、300册,只要存在,他在今天不被理解和认可的价值,或许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就有被发现的可能。一个学者的历史生命,时时让我强烈感到,是从它成“书”面世那一刻,走进读者,也走进历史。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上传说得很伟大的思想家,我们今天居然完全找不到他们的只言片语,但是又同时非常明确,他在当时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什么原因,就是没有东西留下来,今人完全对他就处于无知。而留下得多的人,无论如何,在今天我们总能对他的思想和主张说出一二,而原因也就是他作为“书”的留存。”
黄社长提醒,大家不要完全迷信现在的网络科技。“记得广西师大出过一本卡里埃尔和艾柯的对话集,《别想摆脱书》。里面就说到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存储器的更新。商业上不断地更新,我们不去管。如果作为个人,从以前的磁带,到磁盘,到优盘,到硬盘,不断地更新,你如果是海量的藏书量,作为个人很难完全跟得上,因为硬件在逐步淘汰。包括现在的云数据,每次网盘要说关,或者说退出市场,大家都一片慌乱,因为你在里面存储的东西,基本很难完全找回,这个主动性在数据商那里,它永远不可能像书一样,买回来,就是你的,就可以保存。”
地方出版社如果获得全国影响力?
“有大志气,以点破面”
好的出版是“一点一滴造成的”。在黄立新看来,出版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平台,而不仅仅是做书。那怎么“打造品牌”?黄立新提到,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些出版社,虽然立足本地,但却有着全国范围的影响力,“比如广西师大、上海人民、上海译文、上海古籍、译林、长江文艺等这一类的出版品牌。它已经属于全国品牌了。它为什么可以属于全国?是因为他们所出版的书,资源、眼光不止是来自于地方,而是全国,甚至全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