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以这六字为家教理念,终将女儿培养成她与钱钟书平生唯一杰作( 二 )


 杨绛以这六字为家教理念,终将女儿培养成她与钱钟书平生唯一杰作
文章插图
钱、杨两人去动物园能“格物致知”动物吃花生,“猪类动物吃花生,连皮带壳;熊吐出壳儿带皮吃;猴子剥了壳还捻去皮”,圆圆(钱瑗的昵称)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格物致知”的技能。三岁那年,小小的圆圆便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细节。她能认出五号里的少奶奶就是‘精赤人人'.....杨绛在《我们仨》里提到,每次一家三口下馆子看戏时,能和钱钟书在馆子里等上菜时,依据吃客的穿着和言语,剖析出背后的故事来。原本,每个孩子都有精细的观察力,只是,很多的孩子因为没有父母耳濡目染而慢慢遗失了。钱瑗,恰恰只是在父母的影响下被保留了这种细致观察力罢了。有位教育界专家曾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包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它也与杨绛和钱钟书那句“言传大于身教”巧妙契合了。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停地说,远不如直接做给孩子看。杨绛和钱钟书一直想让钱瑗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且品性端正的知识分子,这些,钱瑗都在父母身上亲眼看到了,她也真正做到了。钱瑗在讲述父亲钱钟书时,提到过一件小事。钱钟书在江苏省高等审判厅任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了上海。该军阀到上海后,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钱钟书的名字也被他(该军阀)的属下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这下,钱钟书怒了。怒了的钱钟书做出了一件让天下读书人闻之丧胆却又分外钦佩的事,他不仅公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还在报纸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期间,钱钟书在路上遇到当了汉奸的有权势的熟人从来都“视而不见”。所谓“润物细无声”,钱钟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形象也因此深深刻在了女儿钱瑗的心里。成年后的钱瑗经常说:也正因此,钱瑗在校任教期间,所有人对她的最大印象竟也是“身正”。任何时候,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钱瑗都始终恪守着父亲“身教”于她的优良品性。
 杨绛以这六字为家教理念,终将女儿培养成她与钱钟书平生唯一杰作
文章插图
钱钟书和杨绛喜欢定目标定计划,读书是如此,教学更是如此。他们的这一套,全部被钱瑗看在了眼里。早在钱瑗还是个孩子时,她便开始学着父母为自己制定读书计划,上学后,她还立下了要和父亲一样去传道授业的宏志。偶尔,跟着父亲上课归来后的钱瑗还会煞有介事地学着父亲“上课”。真正的做学问,从来容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踏踏实实的苦学,方能真正求得学问。这点,钱瑗也在耳濡目染中从父母处懂得了。和许多的孩子一样,钱瑗的求学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的缘故,她经常被迫休学。因为病痛的折磨,钱瑗的中学只勉强上了三个学期。在这种情况下,要升学自然极其困难。但在父母的陪伴下,钱瑗用自学的方式完成了代数的学习,在俄语落后好几个学期的情况下,她用四个月的补习顺利考取了第一名。钱瑗去英国进修的两年,学习非常刻苦。为了读懂导师指定的某一诗歌作品,钱瑗不惜找许多同时期其他诗歌作品来读,进而研究诗歌的韵律。直至躺在病床上时,她也依旧可劲儿学习。她的这种严谨治学和肯吃苦的精神,无疑是父母有意培养的结果。一位陈姓教授在谈到1996年去钱家探望的经历时说:“闲谈中,钱瑗捧出一本很厚的辞书——《韦氏英语大辞典》,翻开一看,几千页全是密密麻麻手写的蝇头小字。”不用说,这些,全是钱瑗父亲钱钟书学习时的批注。榜样的力量从来是无穷的,看到父亲的治学态度,钱瑗自然会深受影响。但作为孩子,偶尔也会有想懈怠的时候,每每此时,钱钟书的处理方式都足以让人叹服。杨绛在讲述一段他们仨时说,有一次,钱瑗有一个单词不会来求教钱钟书,可他却怎么也不肯告诉女儿,只说让她自己去字典上找。后来,女儿在翻阅了五本字典后才找到这个单词的出处和相关。而平日里,一旦钱瑗想要试图找捷径而不是踏实苦学,钱钟书和杨绛便会想办法扭转她的这一想法。有一段时间,钱瑗见父亲的评论写得特别好,于是便缠着他教诀窍,甚至想借父亲的稿子来看。钱钟书发现后,便开始藏稿子,一面藏一面告诉女儿:哪有什么诀窍,就是多读书罢了。说来,钱瑗最终能在相对枯燥的“文体学”上有如此大的作为,绝离不开她从父母那学来的“苦学、严谨”。相比以上的所有,钱瑗身上有一个巨大的优点,正是这个特质,让她在多舛的人生里成就了美好。钱瑗的这一特质是“懂爱”,无疑,这也是钱钟书和杨绛身教的结果。钱钟书和杨绛的恩爱在文化界人所共知,他们用一生将爱情演绎成了无数人羡慕的传奇。他和她,势均力敌,志趣相同,最紧要的是,他们还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代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