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完饭不算账,丢下一块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从不拦着?

看过古装剧的朋友,对于其中一个镜头一定是非常熟悉的。就是在酒楼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在吃完饭后丢下一块银子就潇潇洒洒的走了。店小二看着桌上的银子,既没有算账也没阻拦。很多人可能就会产生好奇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客人又怎么知道这些银子够饭钱了?
古人吃完饭不算账,丢下一块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从不拦着?
文章插图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电视剧中情节需要,把算账的过程忽略掉了。但实际上在名著中也并不少见。在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便有一个情节,宋江曾经带着梁山军马去攻打淮西王庆。此人原本是东京的一个副排军,有一回碰巧遇到了童贯府上的一位娇小姐,起了色心。小姐入花园游玩,王庆就在外面痴痴地等,等得饿了跑去酒店吃东西,吃完把块碎银子一扔就走了。从这一情节可见,丢下一块银子就走并不是现代影视剧中才出现的情节。
古人吃完饭不算账,丢下一块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从不拦着?
文章插图
要想弄清楚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得从“银子”的价值说起。在中国古代,银子的产量并不是十分的丰富。从商业发达的宋朝开始,银子才作为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流通的。而且在平常百姓家很少能见到。所以在当时民间普遍流传的都是铜钱,很少有收到银子的。《宋史食货志》记载:“半斤牛肉,20文铜钱;半径烧酒,30文铜钱。”很少有关于一道菜多少两银子,很多普通老百姓,甚至一辈子下来都用不着几回白银。
古人吃完饭不算账,丢下一块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从不拦着?
文章插图
常不常见是一回事,价值又是另一回事。要想知道一两白银的价值,其实可以换算一下。子经过李世民贞观之治后的唐朝是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当时的一斗米只要五文钱,而一两银子则等于1000文铜钱,可以买到200斗米。十斗米就是一石,按照唐朝时期的等量换算,一石是59公斤现在的米是一斤一块七毛五,那么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4130元。而且银子在明清以前还是极为贵重的物品,就算是有钱人,用碎银子交易,也是先用“戥子”称重的。
古人吃完饭不算账,丢下一块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从不拦着?
古人吃完饭不算账,丢下一块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从不拦着?
文章插图
所谓“戥子”是我国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称量工具,主要便是用来称量一些贵重的物品,可以精确到很细微的程度。在店铺中都会备有这种工具,主要便是用来称量“银子”的。如果银子多了就会裁切出其中一小块,知道精确到刚好的价值。这也是古代“碎银子”的由来,其实都是古代比较有钱的人家,在付账的时候剪出来的。可以感受到,用银子付账确实挺麻烦的。所以也有些特别有钱的人,干脆就放下一块大的不剪了。
古人吃完饭不算账,丢下一块银子就走,为何店小二从不拦着?
文章插图
能出手如此豪气的无不是真正的大富大贵之人,因此店小二自然是欢喜不及,怎么可能会去拦对方呢?说不定剩下的多,还能拿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小费。但是从白银的价值来说,像现代古装剧中一样,吃完饭拿出一块“大元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都可以把酒楼买下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