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战国第一刺客荆轲都刺杀秦王而死,秦始皇火冒三丈,用一残忍刑罚对待荆轲尸体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耳熟能详 , “荆轲刺秦王”之事众皆赞颂 , 然而静思之后 , 笔者不得不为荆轲叹惋 。
李连杰饰演的荆轲
秦朝|战国第一刺客荆轲都刺杀秦王而死,秦始皇火冒三丈,用一残忍刑罚对待荆轲尸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个逞“匹夫之勇”的英雄
荆轲 , 喜好读书击剑 , 为人慷慨侠义 。荆轲去刺秦 , 从勇气上来讲是可嘉的 , 而且历史上也常常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 , 笔者却觉得这样不妥 ,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 , 但还是毅然前往 。他去刺秦 , 只是想答谢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 只是为了一个“义”字 , 但是 , 他对未来之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燕太子丹一激 , 他便高呼“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为自己赢得了所谓的“英雄”之美名 。荆轲是一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 , 他此举不仅葬送了自己 , 还搭上了秦武阳与樊於期的性命 。尽管他以自己弱小的血肉之躯赢得了一个千古的英名 , 但却成为政治上的一个牺牲品 , 不能不让人三思 。
他以其理想的英雄主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 , 成就了一个所谓的“英雄” 。
荆轲刺秦王
秦朝|战国第一刺客荆轲都刺杀秦王而死,秦始皇火冒三丈,用一残忍刑罚对待荆轲尸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个牺牲自己却无益于社会进程的英雄
从历史发展来看 , 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个人行为 。战国末期 , 秦国一统六国之志已明 , 统一大业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 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 。而此时的燕国却处于“秦将王翦破赵 , 虏赵王 , 尽收其地 , 进兵北略地 , 至燕南界”之时 , 形势紧迫 , “太子丹恐惧” , 所以产生了让荆轲去刺杀秦王以解燕国之危的想法 。其实看看在这之前的燕国 , 执政者眼光短浅 , 始终看不清形势 , 也不愿与赵国联合以求共保 , 自以为与秦为援就可保国之长久 。因而在秦攻赵国时 , 燕国也趁火打劫 , 以致赵国邯郸陷落 , 赵王被俘 , 燕国其实是一个出卖了别人也出卖了自己的国家 。而荆轲既不知人 , 也不知己 , 在这种情况下 , 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入了燕国的陪葬之列 , 成了燕国未灭而自己先亡的悲剧人物 。
春秋战国时期 , 正是以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向以官僚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发展的时期 , 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 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而反映在具體的历史现实中 , 则表现为无数次的战争 , 流血 , 无数人为此付出生命 。荆轲所为 , 非但不是在推动历史的发展 , 反而是在阻碍历史的前行 。
荆轲
秦朝|战国第一刺客荆轲都刺杀秦王而死,秦始皇火冒三丈,用一残忍刑罚对待荆轲尸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个出力不讨好的英雄
荆轲以其忠勇之志 , 行刺秦王 , 本是为缓解“燕国之患” , 却让北宋文豪苏洵得出:“至丹以荆卿为计 , 始速祸焉”这样的论断 。荆轲刺秦 , 非但没有解燕国之患 , 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王昌龄在《杂兴》中认为“诚知匹夫勇 , 何取万人杰” , 也认为荆轲只是有“匹夫”之勇;北宋司马光认为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 , 不亦愚乎” 。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如是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 正如煤的形成 ,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 ,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 , 更何况是徒手 。”想想荆轲所为 , 又何尝不是如此 , 本来燕国已无回天之力 , 而荆轲却想力挽狂澜 , 无异于痴人说梦 , 以卵击石 。
秦朝|战国第一刺客荆轲都刺杀秦王而死,秦始皇火冒三丈,用一残忍刑罚对待荆轲尸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