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00多年前的“顶包案”,案情迂回曲折,同样是慈禧太后出面(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到了秋天 , 那顶包的“胡体安案”很快就经秋审定案批准执行死刑 , 王树汶直到要被押赴刑场前才知道自己死期将至 , 根本就没人救他 , 这时的王树汶如同遭到五雷轰顶 , 绝望之余他突然大哭大喊道:“我是邓州小民王树汶 , 根本不是什么胡体安 , 你们答应过我不会有死刑 , 现在却要食言杀我吗?”监斩官赶紧把王树汶说的话报告给了巡抚涂宗瀛 , 涂宗瀛听到后大吃一惊 , 急忙下令停止行刑 , 让臬司衙门重新审理 。
臬司衙门审来审去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 只是听王树汶翻来覆去的说他的父亲名叫王季福 , 是邓州的农民 。为了核实情况 , 巡抚涂宗瀛便下令邓州知州朱光第找到王季福送到省府来进行验证 。
本来想着案情应该可以真相大白了 , 结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恰逢涂宗瀛被提升为两湖总督离开了河南 , 而继任的河南巡抚是原河道总督李鹤年 。当时河南开归陈许(指开州、归德、陈留、许昌)道的道员任恺与李鹤年关系密切 , 任恺之前又当过南阳知府 , 参与过对“胡体安案”的审理 , 他担心此案如果翻案 , 会对自己不利 , 于是写信给邓州的朱光第让他不要把王季福送到省城来 , 并且还警告朱光第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思办就会对朱光第的仕途不利 。
清朝|100多年前的“顶包案”,案情迂回曲折,同样是慈禧太后出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然而任恺的威胁并没有吓到朱光第 , 朱光第慷慨激昂的说:“老百姓的生命系于生死之间 , 是非曲直应该实事求是搞清楚 , 我哪能跟着你们掩盖真相、使无辜百姓获罪以此来讨好领导呢?”他不顾任恺等人的百般劝阻 , 坚持把王季福送到省城与王树汶对质 。
当堂对质的结果 , 确认王树汶的确是王季福的儿子 , 而不是什么大盗胡体安 。至此案情看似马上就要真相大白了 。任恺知道此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因此昧着良心想方设法的阻止翻案 , 还找到巡抚李鹤年对案件进行干预 。
正在这个时候 , 朝中有河南籍的御史听说了王树汶的冤案 , 就向皇帝上奏批评河南各级官员草菅人命 , 其中也包括李鹤年 。实际上李鹤年跟此案并没有什么关系 , 他起初并没有袒护任恺 , 但是此人是行武出身 , 对理政审问的事情并不擅长、不感兴趣更是不熟悉 , 可能是受了任恺等人的影响 , 加上对朝中河南籍御史指责的不满 , 就犯了大老粗的牛鼻子脾气 , 决定推翻前任涂宗瀛的决定 。
这个时候王树汶不是胡体安的事实已经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 无法在这上面做文章了 。于是李鹤年命令下属曲解法律条文 , 穿凿附会的说王树汶虽然不是胡体安 , 但是他曾干过为盗匪站岗放哨和接运赃物的活儿 , 属于同案从犯 , 按照律法规定盗匪不分首犯或从犯都要一律处斩 。于是再次把王树汶定为案件的凶犯判处死刑 , 并认为原来审理过这一案件的各级官员都无罪 。避重就轻对于官府对王树汶的误捕和真正的匪首胡体安在逃等关键性问题一概不提 。
清朝|100多年前的“顶包案”,案情迂回曲折,同样是慈禧太后出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事情发展到此时 , 在河南各级官员的官官相护下 , 小民王树汶的命运可谓是在劫难逃了 。这一案件此时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公案 , 社会舆论对于河南司法界如此糊弄断案是议论纷纷 , 朝廷中河南籍御史等官员也是接二连三的上书朝廷 , 弹劾李鹤年包庇任恺 , 陷害无辜 。最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高度重视 , 她任命当时的河道总督梅启照为钦差大臣重新审理王树汶一案 。
按照当时官场的潜规则 , 钦差大臣复查案件一般都是让其下属官员具体审理 , 自己并不亲自参与 , 只是接受现成的结果 。当时梅启照手下的官员大多是前任河道总督李鹤年的旧部 , 他们与李鹤年的关系很深 , 李鹤年打了招呼他们肯定会听 , 于是审理的结果是赞同河南官员的意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