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尚书和中书在古代分别是怎样的机构,并且在各个朝代发展的状况。下面小编将和大家详细介绍。尚书,本来是君主私人保管文书的小宫,战国时已有设置,有主书(魏)、掌书(齐)、御书(燕)、尚书(秦)等不同称呼。秦朝于皇帝的私府(少府)设立很小的尚书机构,有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尚书垂一人,尚书四人,共一七人。汉武帝用宦者主文书,称为中书渴者令,以司马迁任此职。成帝时定尚书员,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事,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干石事,风曹主吏民上书事,客曹主外国夹狄事。
文章插图
东汉扩大尚书机构,设尚书台,也称中台,由四曹扩大到六曹。尚书令一人,千石(指傣禄,下同),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每曹尚书一人,皆六百石。左右垂各一人,四百石。增置尚书郎,每曹六人,四百石,专掌文书诏令的起草。初任时称守尚书郎,满一年后称尚书郎,至三年称侍郎。每曹又设令史三至四人,二百石,负责抄写和保管文书。汉代的尚书机构,虽为少府的下属,但因群臣章奏都要经过尚书,皇帝的诏令也都由尚书起草并下达,就使其地位极为重要。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实际上的政务中心。掌权的朝臣,往往加“须尚书事”、“录尚书事”等头衔,而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 霍光、王凤皆以)(司马大将军领尚书李。东汉多以太博、太尉录尚书事。
文章插图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独立出来,由文书机关变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南朝梁始称尚书省。三国、晋、南北朝各代,掌重权的大臣往往带录尚书事衔。北魏多以诸王领此官,当时人称为录公。尚书分曹及尚书郎的设置常有变化。西晋、南北朝时设尚书都令史,处理尚书台(省)日常事务。
文章插图
隋朝改尚书各曹为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以尚书为长官,侍郎为副。部下各辖四司,每司以郎中为长官,员外郎为副。尚书省统辖六部,曾改名为中台、文昌长官。左右仆射曾改名为左右匡政、文昌左右相、左右永相等,为从二品。左右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就不具有宰相的职权。其下还有左右垂(正四品),都事(从七品)、主事(从八品)等。元代不设尚书省,仅设中书省,六部尚书隶属于中书省。明代撤销中书省,六部尚书直属皇帝。清朝理藩院(管理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与六部同等,其正副长官也称尚书、侍郎。
文章插图
汉代以宦官担任尚书的,称中书谒者,简称中书,其长官称中书谒者令,或称中尚书令,或称中谒者令,或称中书令。西汉元帝时,弘恭、石显先后任中书令。“贵幸倾朝。”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掌尚书奏事。曹王称帝后,改秘书为中书,其长官为中书监、中书令。(由士人担任,与汉制不同)中书监、令职务相等,不分正副,初由刘放、孙资分任。此时,尚书台已变成总理行政事务的机关,中书省是新的文书机关,其职能和作用略与汉代的尚书台相当。中书监、中书令之下,魏时置通事郎,掌通报奏事,又置著作郎,掌修史事。晋代改通事郎为中书侍郎,为中书监、令之副。晋初,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东晋时合为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梁除“通事”二字,直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晋著作郎改属秘书省。
文章插图
魏晋以后,中书监、中书令同掌机要。由于当时的中书省设于禁苑,接近皇帝,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因有“凤凰池”之称。据《晋书·荀励传))记载:“歇。的自中书监除(任命)尚书令,人贺之,励日:“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南北朝时,任中书监、令的多为当时有文学名望的人,如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八卷)、沈约(撰《宋书》一百卷)、任防 (有《任彦升集》)、魏收(撰《魏书》一百三十卷)等。隋代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内书省,改中书令为内史令、内书令,废监不置。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三种吉祥鸟的画法分享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5本超经典的古代言情文少女眉若远山,琼鼻樱唇,桃腮雪肤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