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后,秦军为何不乘胜追击攻灭赵国?

长平之战结束后 ,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一事是否属实或许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 但这场战役是场规模巨大的歼灭战是毋庸置疑的 , 秦国原本就在兵力上占有优势 , 又是获胜的一方 , 战损远远低于赵国 , 故而单纯从兵力对比上来看 , 秦国此时已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后,秦军为何不乘胜追击攻灭赵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那么 , 假如秦国拒绝赵国割地求和 , 乘胜挥师继续向前的话 , 似乎应该能够很快的攻灭赵国 , 而当时的秦军主将白起也是这样向秦王建议的 , 可是秦昭襄王却接受了赵国的求和 , 撤兵回国 , 为什么呢?
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非不为也 , 实不能也!
也就是说 , 当时的秦国已经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 白起作为一线指挥官 , 看到的是单纯的战场态势 , 昭襄王作为总揽全局的统帅 , 看到的还有另外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粮食了!
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之久 , 由于战国时代实行的是征兵制 , 兵即是民 , 民即是兵 , 秦赵两国发倾国之兵相攻 , 等于是把农田里的劳动力都给抽走了 , 战争旷日持久 , 必然造成歉收 , 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 丰年积存下来的余粮有限 , 粮食供应很快就变成了严重问题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后,秦军为何不乘胜追击攻灭赵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赵国早在公元前260年就已经向齐国提出借粮的要求(由此衍生出一种说法 , 即赵王用赵括替换廉颇 , 是因为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 必须要提前决战) , 可见供应数十万人大军的粮食带来的巨大压力 。
普遍以为 , 相对于赵国 , 秦国的耕地更多 , 土地也更肥沃 , 故而粮食上的压力远远低于赵国 , 不过 , 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
“秦王闻赵食道绝 , 王自之河内 , 赐民爵各一级 , 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 遮绝赵救及粮食 。”
从《史记》中的描述不难看出 , 即便是到了秦军发动总攻之前 , 赵国仍然在想方设法的向前线输送兵力和粮食 , 假如无兵无粮 , 拿什么来送?秦王更加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了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后,秦军为何不乘胜追击攻灭赵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国投入的兵力远远多于赵国 , 单纯的军队消耗就大于赵国 , 再加上战场与秦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 , 输送粮食的路程是赵国的三倍以上 , 故而输送粮食本身造成的消耗更是远远高于赵国 。此外 , 赵国被攻击 , 其他诸侯国惧怕秦国的报复 , 不敢明目张胆的出兵救援 , 但出借粮食的可能性非常大(齐王田建这样短视的国君属于异类)
昭襄王非常清楚秦国的粮食储备还能支撑多久 , 假如让白起继续进攻的话 , 假如不能速胜的话 , 必然很快陷入无粮供给的窘境 , 想就地征集粮食的话(所谓的因粮于敌) , 赵国各地的粮食储备早已被持续的战争消耗殆尽 , 怎么可能养得起数十万大军?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后,秦军为何不乘胜追击攻灭赵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昭襄王在权衡利弊之后 , 顺势接受了赵国、韩国割地求和的请求 , 把军队撤回国内 , 让士兵回家播种、收割 , 待到结束一个收获季节 , 粮食问题得到缓解之后 , 随便找了个借口 , 再次派兵攻赵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后,秦军为何不乘胜追击攻灭赵国?】秦王和白起 , 由于站的高度不同 , 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