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辅政四大臣”(下文简称“四大臣”)即索尼(赫舍里氏)、苏克萨哈(叶赫纳喇氏)、遏必隆(钮祜禄氏)和鳌拜(瓜尔佳氏) 。这四位是在顺治皇帝驾崩之后 , 授命辅政年幼的康熙皇帝 。
众所周知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四大臣”之间角逐的结果是鳌拜一家独大 , 把持朝政 。明明是四人辅政为何最后变成鳌拜独大?其他三人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就史实来分析一下原因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图_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 , 即顺治皇帝
一、临时“拼凑”的“四大臣”
顺治皇帝24岁英年早逝 , 这多少让朝野上下 , 甚至是作为母亲的孝庄有些意料之外 , 准备工作不足 , 这在顺治皇帝去世之后的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二 , 例如 , 顺治皇帝的遗诏和罪己诏等都并非顺治皇帝本意授权为之 , 多是孝庄借大行皇帝之口而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就连皇帝接班人的选择 , 也是孝庄定夺 , 年仅8岁的玄烨继承大统 , 也就是康熙皇帝 。8岁孩童当然没有处理朝政之能力 , 尽管有人提出要孝庄垂帘听政 , 但是孝庄可不是慈禧 , 并没有同意 , 所以另选辅政之臣以成刚需 。
辅政大臣是关系国本的大事 , 而且短时间内需要确立合适人选 , 任务就更加艰巨了 。因为之前多尔衮以近枝亲王身份摄政 , 把持朝政僭越皇位 , 导致他们母子差点噩运临头 。为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 决定放弃以宗室为辅政之臣的方案 , 而采用异姓大臣辅政 。如此可以大大降低乱臣贼子的产生几率 , 为儿皇帝之皇位加了几份保险 , 同时也可以大大削弱宗室皇亲的权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图_ 头戴三眼花翎的多尔衮
“四大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虽然达到了部分目的 , 但是有些仓促也有些唐突 ,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 , “四大臣”本人就没有多少准备 。索尼得知自己首辅身份时 , 立刻上书说明自己的惶恐 , 生怕德不配位 , 虽说这里有谦逊之意 , 但也是其心声流露 。
其次 , 人员结构“配置”失衡 , 不说别的 , 四大臣全部出自“上三旗”(即两黄旗和正白旗) , 而其中两黄旗又占了三位 , 仅苏克萨哈一人出身正白旗 , 显然独木难支 , 极容易被排挤 。
最后 , 排名也有问题 , 之所以“四大臣”多出自两黄旗 , 说白了两黄旗人才是孝庄信任的身边人 , 至于正白旗只是因为多尔衮时期才“沾了光”成为上三旗之一 , 但是苏克萨哈排名仅次于索尼位居第二 , 虽说出于制约目的而为之 , 但这也让排名靠后的遏必隆和鳌拜心中不快 , 因此苏克萨哈在二辅不上不下的位置上也很难受 。
如前文所述 , 这“四大臣”辅政小组 , 建立之处就缺陷多多 。实际上除了这“配置”缺陷之外 , 由来已久的满洲八旗之间矛盾 , 也为“四大臣”最终走向分裂而埋下伏笔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图_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
二、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
我们都知道 , 大清王朝有一个特殊的组织架构 , 就是“八旗制度” , 始创太祖努尔哈赤时代 , 长足发展于太宗皇太极时代 , 要不说这两位是奠定大清王朝基业的伟人 。
如前文提及 , 这八旗之间有“上”、“下”之分 , 直接之体现就是朝堂职位与社会地位之不同 。但这八旗之“上”、“下”也经历过多次转变 , 从最初的努尔哈赤直属的两黄旗 , 到皇太极时代的“两白换两黄”以及收莽古尔泰正蓝旗 , 再到多尔衮执政时期加强正白旗而削弱两黄旗 , 最后归政顺治皇帝之后 , 确立以两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 。
推荐阅读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清朝有一“特殊”宝贝,只能三个人用,王爷用了照样砍头
- 康熙24个儿子,十三爷威望最高,却不敢争皇位,正史透露原因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
- 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为何权势通天其中三家与康熙有秘密交易
- 清朝佟佳氏出了哪几位皇后 佟佳氏后人如今姓什么
- 康熙杀苏麻喇姑前,太监为啥要往她头上倒石灰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 为什么清朝满族女子耳朵上有三个耳环,而汉族只有一对呢
- 清朝最后的格格,改名换姓活到2014年,死前说出皇室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