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在出版业的页码来算,《茶馆》那可真是不敢恭维,仅三幕戏,小32开的书也不过80来页,即使没“一目十行”的速度,也顶多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了。可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剧本,老舍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使其成为我国话剧史上的一颗名珠。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在剧作方面最成功的作品。与我以往读过的戏剧作品不同,它不是要讲述某个具体故事,而是要表现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茶馆》的创作宗旨就在这里。一向不熟悉政治斗争的老舍采用避生就熟的写作手法,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变迁。读完后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直到现在,我仍然感受到老舍先生那种独特的艺术魅力。难怪曹禺先生晚年评价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文章插图
《茶馆》对旧时代大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借助于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老舍通过对三个人物命运悲剧的凭吊,痛诉了那个时代的怪异和丑陋。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用老舍的话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以人为主,而不是以事为主。”是《茶馆》创作的一个特点。
在众多人物中,茶馆老板王利发无疑是贯穿全局的重要人物,也是老舍先生着力刻画的形象之一。他在体现老舍先生的创作意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王利发从二十岁继承父业,成为裕泰茶馆的掌柜,到抗日战争后茶馆被抢夺,悲愤而死,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他有过兴盛,也有过没落,结局是悲惨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本人,而在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是被旧社会制度所吞噬了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很称职的。他是旧社会里的精明、经验丰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为了生意兴隆,他的常教导:“在界面混饭吃,人缘顶要紧”,因此他待人接物,圆滑、变通,谁也不得罪。凭着这一条,他与来茶馆的三教九流的人物都相处得很好,茶客们乐于来他的店里喝茶、聊天,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这使得裕泰茶馆曾一度生意兴隆。王利发的精明能干,还表现在善于适应形势,顺应潮流。每逢逆境,他就用“改良维新”的办法来应付。
在第二幕中,进入到民国,生意中落。为摆脱困境,它大动脑筋“改良”——原来专门卖茶的店铺,现在部分改成公寓,还兼包伙食。店面装饰也撤掉了财神龛,拿走了醉八仙的话,换上了广告上的是美人,座位也换成了小桌和藤椅。正如他自己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到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了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改良维新”的一生。王利发性格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凭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清醒地认识到:在政局不明朗的年代,议论时局、政府是非常危险的。
到了抗战胜利,国民党再度统治北京时,茶馆以破破烂烂地不成样,王利发本人“钱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还有那些流氓特务,都不允许他继续在开茶馆,因此他无法逃脱被黑暗社会吞没的命运。这时的王利法,因为时代所不容,以前的处世经验一条都不管用了。“改良维新”的设想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被人扼杀了;“莫谈国事”的结果,接着的“国事盈门”——三皇道找他要人,特务找他要钱,沈处长、小刘麻.找他要房。在这“三管齐下”、四方受气的情况下,王利发再也没法活下去了,终于悲愤的上吊而死。王利发的结局,说明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小资本阶级想要委曲求全、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改良维新”也是没有出路的。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起来斗争,同广大人民一起改变旧的社会制度。
推荐阅读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此剑在地下两千多年,不仅从未生锈,还锋利无比,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