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亚列克舍夫《城与年》,木刻,1933-1936年, 鲁迅藏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位版画鉴赏家和收藏家,不仅自己“入坑”还要“安利”给周围朋友。他的收藏热情不仅影响了青年版画学子,连宋庆龄、陈毅、郭沫若、胡风、叶圣陶、郁达夫等人都成了版画的“粉丝”。
文章插图
小泉癸巳男《山中湖水》,木刻,1932年, 鲁迅藏
文章插图
克拉甫兼珂《静静的顿河》,木刻,1934-1936年,鲁迅藏
但其实鲁迅收藏版画并不为了赚钱和自我欣赏,而是为了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他曾自费编印了木刻版画画册10余种,如德国木刻家梅斐尔德(Carl Josef Meffert)的《士敏土之图》、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Frans Masereel)的《一个人的遭遇》、苏联版画《引玉集》等。尤其《引玉集》是鲁迅专门托人送到日本印刷而成,全部为手拓原本。
文章插图
《引玉集》初版签赠本
文章插图
沙飞《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喷墨打印,1936年
鲁迅病重卧床无法读书看报时,有一幅版画他爱不释手,那是苏联版画家毕珂夫(M.Pikov)为14世纪波斯抒情诗人哈菲兹(Hafez)诗集首页创作的木刻插图。在鲁迅弥留之际,这幅版画投射出的是他对青春、爱情的无限眷恋和用灵魂做出的最后告别。
文章插图
毕珂夫为哈菲兹《抒情诗集》首页创作的木刻插图
超凡的文化自觉者
文章插图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接触到了西洋艺术,他对上世纪初西方开始的前卫艺术——野兽派和超现实主义均有关注。上世纪30年代,其艺术视角与当时欧洲的实验艺术几乎同步。甚至在绘画方面,他比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刘海粟一辈都更了解西方艺术界正在发生什么。
文章插图
鲁迅编译的《近代美术史潮论》
鲁迅对待艺术像他对待文学一样审慎。在他撰写的杂文和艺术评论中,他看待艺术的方式从来都是平视、客观、抱着优美又有所不知的业余姿态。不过于褒扬、也不轻率贬斥,他所嘲笑的从来都是本土文艺人的浅薄之谈。
文章插图
鲁迅《儗播布美术意见书》,1913年
基于对当时中国文艺整体面貌的清醒认知,他知道富贵而庞杂的油画艺术很难在当时中国 贫瘠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他敏感到相对简易的木刻是能汲取西方艺术经验的捷径。并且出于超凡的文化自觉,鲁迅既不相信中国的古代经典能成为新时代文艺的资源;也从未借鉴“拿来主义”,将西洋艺术照搬到中国。
文章插图
张充仁《鲁迅像》,布面油画,1950年
文章插图
黄新波《怒向刀丛觅小诗》,版画,1974年
陈丹青曾说:鲁迅死后直到今天,中国的文艺界再也没有、也不可能遇到一位像鲁迅那样清醒的旁观者、热情的介入者、精彩的议论者,而且是自己掏钱、四处吆喝的赞助者。鲁迅除了革命家、文学巨匠之外的艺术身份,他对于中华文化的偏爱和对世界艺术的开放与包容,都是“前浪”给“后浪”做出的最好榜样。
推荐阅读
- 鲁迅每月能赚350块大洋,如果换算成人民币,放现在值多少钱?
- 四海集珍,极具三晋特色的新年艺术大餐待您来品
- 两岸少年艺术展在福州开幕
-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登沪 以艺术手段诠释现实题材
- 林徽因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人生有一种愉悦叫享受孤独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80年前,鲁迅偷偷写的“师生恋”情书,看完脸红肉麻到酥
- 万一变有钱了,我该选择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设计
- 创意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