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才是精华,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语“父不进子房”,下半句更是说透现实,却鲜有人知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
前言
中国的文化不仅存在于传世的古籍当中,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存在于老百姓的的口耳相传之中。有的时候,甚至这些乡间俚语说出了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要比那些奉为经典的古籍更加的透彻。
文章插图
这是因为,在古时候人们受教育的几乎很少,基本上只有官宦人家和做生意的有钱人家才会让孩子去读书。而对于穷苦人家来讲,吃饭都是成问题又怎么会花钱去送孩子读书,因此圣贤书学不到,还有一些俗语中的智慧可以学习,所以才会有相当多的俗语流传,而且都十分的有道理。
文章插图
朋友们都有听过一句“父不进子房”,然而俗语一般跟古诗一样都是有上下句的,一般上句都会流传的更广,而下一句的深意更足,这句话的下一句就是“官不入民宅”。
文章插图
1.古代很注重隐私
实际上古代开始中国的文化就充分体现了尊重,并且体现在了很多方面。这一句父不进子房就是很好的写照。
古代大家庭里面,父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是一家之主而且说话是非常有权威性的。这样一个权威的代表,如果到子女的房间首先就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尊重家中小一辈的隐私。
孩子的房间是属于他个人的,这里面是他最放松舒适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也存了一些属于孩子的爱好和小秘密。如果家里的长辈不请自来,就等于在偷窥别人的隐私,是中国文化中非常不赞同的做法。
文章插图
2.为了避免闲话也不能随意去
而且,这里面所说的父不过是一个代指,它并不是单指父亲而是作为的孩子的长辈都在这个范畴之内。而且,就是单指父亲的话,在女儿已经长大,儿子已经娶了媳妇都应该避嫌,不可以去孩子的房间,不然会引起别人的非议。
女儿长大了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而且在古代作为父亲,能够直接到女儿的房间这是有非常大的忌讳的。对于儿子来讲更是这样,儿子娶了媳妇父亲再去,这里面就会有一些问题,难免会被别人说闲话,非常的影响这一家人的形象。
文章插图
3.第二句是古代阶级制度的体现
再来讲一讲为什么“官不入民宅”才是智慧的结晶,要知道仅仅只有5个字就把古时候的的阶级制度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古时候会把阶级看的很重,官员阶级和平头老百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级,这样大的阶级性就说明了问题。如果一个官老爷去了一个平民百姓的家中,这家人就会诚惶诚恐不管怎么殷勤都不会过分,这对老百姓来说压力太大了。
文章插图
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官员的一种训诫,就是说不要随意去百姓家里,这样会给别人本来平静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是非常不好的做法。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即使现在如果有市场或者省长大老百姓家里,这家人也会觉得非常不自在的。
而且在古代,一些贪官会选择去老百姓家搜刮,从这一点看就能够明白这句话更深刻的意思了。当官的去老百姓家,如果不是有公事,那就一定是要欺压百姓。
文章插图
综述
中国古人的智慧有很多都变成俗语流传了下来,这些话中有很多都有非常深刻的含义,但是因为流传的而时间久了,有些和它原本的意思已经有所不同了。但是在了解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了,非常值得后世之人学习。
推荐阅读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历史中的当涂才子,个个大神级的学霸,你怎能不知?
- 为你揭秘的历史真相,你很有可能不知道!
- 水浒传中你不知道的英雄人物,最后出海得到善终
- 纣王麾下猛将,力诛西岐先锋,千年后还成为门神,姓名无人不知!
- 《红楼梦》袭人夜里被贾宝玉换了腰间的汗巾子,她真不知道么
- 最对不起中国的六大罪人,朱熹第六、乾隆第三、第一名你绝不知道!
- 为什么古人取名字,主张“男不带天,女不带仙”古人智慧,多数人不知
- 俗语人穷不求娘家忙,富贵不住东南房,什么意思多数人不知
- 离了金庸古龙后,不知道张哲瀚的武侠剧《天涯客》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