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即使在淮河中游的这360公里16米的落差区域,在流到荆涂二山地区,“东行数百里至于荆山,至淮浦入海。水经云:淮水出荆之左,迂回以入涡,麓高水汇为患,禹鑿(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所鑿(凿)处有遗迹,冬月可见。”(《怀远县志》)。淮水受荆涂二山的阻挡,“麓高水汇为患”进一步抬高了淮河中游上段的水位,这16米的流水落差被完全消除。淮河在荆涂二山上游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泊,不仅淮河之水无法流入东海,也使得淮河支流河流湖泊水源无法泄入淮河;淮河干流抬高的水位,也使得淮河干流倒灌淮河支流,淹没更广大的淮河区域。这就是《孟子》所形容的“洪水横流、水逆行”情景的真实写照。
文章插图
整个淮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因为荆涂二山的拦腰截断,“麓高水汇为患”淮河之水只能南北漫浸,形成“洪水横流”之势。在这种淮河季节性洪涝情况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大禹父子受尧舜之命“禹鑿(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实现的淮河水患洪水的彻底治理,“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在淮河季节性洪水得以根治后,生活于淮河流域广大区域的氏族部落广泛受益,于是“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受到了中国之地氏族部落的拥戴,“中国可得而食也”,奠定建立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解析,结合大禹治水的淮河流域的地理地貌,大禹治水的历史遗迹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到一明晰确定的历史结论:尧舜禹时期的中国、最初的中国,其地理区域是在现今的淮河流域荆涂地区,以荆涂地区的广大淮河地区才是最初的中国,尧舜禹之中国。这一结论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尧舜禹的历史文献中,更体现在夏朝时期形成的高度文化基础上,诞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淮河荆涂二山正北15公里处的四方湖古城就是夏朝国都、华夏文明文化的集中体现。(作者:赵辉)
【 诗经|终于发现最初的中国,尧舜禹之中国,原来在这里】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1978年, 李渊外孙女墓被发掘, 专家发现一文物, 揭开她的奇怪癖好
- 这位将军的陵墓里发现怪酒器,不仅模样诡异,而且来路成谜
- 宋江既然甘心被刺配江州,为何要在浔阳楼题反诗?只因他发现……
- 油画中的美人都跑了出来,就藏在我们周围,你能发现她们吗
- 专家意外发现宋朝机关墓,打开墓门后,看到的东西让他们很吃惊
- 村民挖掘“龙骨”卖钱,却意外挖到古墓,专家:终于找到他的墓了
- 滨州一村民河畔取土发现石刻文物!现已捐赠至当地文物所
- 包拯是不是清官专家打开包拯墓,发现这一物品后唏嘘不已!
- 貌美千金逃至深山生活30多年,临死前被人发现,一本日记揭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