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郑国渠为什么没有达到疲秦之计的目的

_原标题:郑国渠为什么没有达到疲秦之计的目的
吴国邗沟和秦国郑国渠为什么结局大不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两项较大的水利工程——邗沟和郑国渠 , 分别属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 , 不过 , 它们的命运结局却是截然的不同 。邗沟 , 随着修建它的吴国的覆亡 , 很快失去了它的作用并被后人遗忘 , 而郑国渠却为修建它的国家带来了巨大利益 , 它成就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 , 自身也数千年流淌不竭 , 英名远播 , 真正是流芳千古 。
先秦时代|郑国渠为什么没有达到疲秦之计的目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与内容无关)
邗沟是联通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 , 大约在公元486年开通 , 为吴王夫差所建 。他为了北上伐齐,从而实现争霸中原的目的,开凿了邗沟 。吴国地处长江下游,与淮河之间没有直接的通道 , 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 , 是北上争霸的最大问题 。吴国拥有强大的水军,战船数量可观,境内及其周边小国 , 河网密布,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 是摆在吴王夫差面前的当务之急 。在此情况下 , 如果有人建议修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水道 , 必然能够得到夫差肯定和支持 。因此有人说 , 这条建议是范蠡提出来的 , 其目的是为了疲敝吴国 , 以便为越国将来打败吴国创造条件 。
无独有偶 , 秦国也修筑了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 , 叫郑国渠 , 却实实在在是韩国人想出的“疲秦之计” 。
战国末期 , 我国历史朝着建立同一国家的方向发展 ,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 , 都想以自己为中心 , 统一全国 。秦国欲有事于东方 , 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 , 而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 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计策 , 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 , 西行入秦 , 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灌溉渠 。
当时 , 国家间的兼并战争十分剧烈 , 进行战争的是军队 , 支撑战争的却是经济实力 。在战国时期 , 农业经济是处在主导地位的 , 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 提高粮食产量 , 以供长期的战争所需 。秦国本来就想发展水利 , 关中又是秦国的农业基地 , 所以很快地采纳了这一建议 , 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 , 任命郑国主持 , 兴建这一工程 。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开始(前246年) ,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完工 , 人称郑国渠 。
然而 , 这两处“疲敌”的水利工程却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郑国渠修成以后 , 秦国富强起来 , 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 。而吴国 , 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就是因为修建邗沟而致使国家疲敝 , 但从强盛到衰败只有短短四年时间确是不争的事实 。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关键在于两者的目的虽然相同——都是为了战争 , 为了称霸 , 但两者的用途却不同 。秦国的郑国渠是间接为了战争 , 直接用途是灌溉农田 , 增加粮食产量 , 而邗沟无论是设想还是实际用途都是直接为了战争 。
让我们来看一下事实 。
邗沟在前486年开通 , 夫差在前一年(前487年)讨伐鲁国 , 与鲁国订立盟约后于这年趁势伐齐 , 大概回来后就得意洋洋的乘上船了 。或许是太过顺利 , 兵力物资的运输已经不再成为头疼的问题 , 第二年(前485年)夫差又一次伐齐 。又过了两年 , 公元前483年 , 夫差又北上了 , 这次是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皋盟会 。次年(前482年)再一次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 。在古代 , 诸侯会盟都是带着军队的 , 以显示势力 , 震慑入会者 , 让盟国自觉服从盟主 , 夫差也不例外 。一个江南水乡之国 , 五年间四次北上会、战鲁齐 , 甚至兵指中原 , 可见这条邗沟是多么地便利 。只不过我们见到的只是战争 , 没有见到邗沟对于农业的贡献 。事实上 , 江淮地区水网密布 , 雨量充沛 , 农业上根本用不着这样一条水渠 。至于运输问题 , 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并没有多大规模 , 原来的水网结合陆地运输完全可以应付 。这和后来在此基础上修建大运河不同 , 那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 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 , 对内对外的战事在北方 , 人员的流动也向着北方 , 南方的粮食需要向北方运输 , 客观上需要这样一条水路运输线 。尽管这样 , 隋炀帝不顾民力 , 仍然落得了一个亡国的下场 , 何况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春秋时期的吴国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