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月饼的绵延 》——雅礼中学 1909班 李一凡

写作提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提示,写一篇文章。
【材料1】中秋时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从前,中国民间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活动;而吃月饼的习俗流传至今。
【材料2】苏轼有诗《留别廉守》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材料3】今年的月饼有些夺人眼球。不再是往年的豪华大礼包,兴起了“节俭风”。各种花式月饼上线,高校似乎引领创意新潮。如同济大学一口气推出32种定制月饼,兰州大学推出颜值月饼,扬州大学推出文化饼,陕西中医药大学推出药膳月饼,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推出了“教科书”封面包装的月饼……有些月饼销售热火朝天。在长沙,购买巢娭毑月饼要排三四个小时的队,新晋网红“月饼哥哥”凭借媒体报道火起来了。
读过这几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或者联想到自己有过怎样的经历和体验?民俗社正举行“月饼·人情”的主题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准备投稿。
月饼的绵延
作者 | 李一凡
指导老师 | 张世程老师
又是一年中秋,我由于学业,只能带月饼去他乡过节。回想,这已经是第三个这样过的中秋了。对我来说,月饼,就是牵挂。
 中学|《月饼的绵延 》——雅礼中学 1909班 李一凡
文章插图
上初中时,老师曾说过,中秋节有很多习俗,但在这飞速发展的世界,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月饼,可以说绵延千年。可为何是月饼,而不是简单得多的赏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月饼是一种实物,而不是形式。
月饼,有其固有的形态。从古到今,从南到北,它们总是以圆的身形示人。这饱满的身形既与天上的皎洁明月对应,又象征着团团圆圆。而团圆,又是中华文化中家庭要求的重要一环。
 中学|《月饼的绵延 》——雅礼中学 1909班 李一凡
文章插图
月饼,以其实体承受了爱。自古,中秋节时,家人们共吃月饼,共赏明月,而共吃月饼就显得深有其意。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千里之外寄来家乡的月饼并非难事,而故乡的东西又总是以其特有的姿态安慰游子,以抚孤独的灵魂。
月饼,以万种形态,表示万种期待。作为一种食品,月饼的可塑性从来不占下风。中秋节临近,各高校的各式月饼就反映了社会对于中秋的美好祝愿。而正是这月饼,又联系起了全国人民心中归乡的温暖。
 中学|《月饼的绵延 》——雅礼中学 1909班 李一凡
文章插图
而月饼的背后,便是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团圆。我们称一个国为国家,也反映了这一点。多少年来,那些游子与戍边将士,所奋斗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家庭。为什么中华文明可绵延数千年,而其它文明不行,其原因就在此。多少年来,无数人将家作为心中的至高点,纵然身在万里塞外,心犹江南。而这种牵挂便不断加固家人间的情感,使其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隔断。而这种联系,是其他以宗教为纽带的文明所未有的。正是家庭关系的国家化,才使得“君权人授”,而非“神授”,君主是天下之主也是天下之子并非天神之子。这使得中国有了一套以民本为内核的稳固的集权制,从而得以数千年犹在,历久弥新。这正是宗教所不能为。而这超越了个体的伟大制度其本源竟只是以月饼为载体的家庭的观念。
从而我们知道了,月饼绵延数千年,其背后的原因却是中国绵延数千年的人情社会。而人情的留住,也是月饼等一众物件的功劳,先民之智慧,可见一斑。
 中学|《月饼的绵延 》——雅礼中学 1909班 李一凡
文章插图
没有想到,小小月饼,竟有如此之内涵。我吃着月饼,细细品味着家乡的味道。
家长寄语
这是你十月月考的考场作文。记得那天你中午打来电话,说张先生要你发作文电子稿给他,猜是用来年级传阅。你的兴奋、欣喜,隔着手机我都能强烈的感受到,妈妈也为你高兴。尽管文章不甚优秀,但立意新颖,视角独特。希望你好好学习,不断进步,用你的笔、你的文字,完美的诠释你的思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