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猜猜看这是啥?
这是一枚汉代竹简,在沉睡千年后伸的第一个懒腰。
文章插图
没想到吧,都皱巴成这样了,竟然还能恢复大半,而汉简上的文字清晰可见。
文章插图
江西南昌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官博@海昏侯 今天(18日)发布的这一幕,来自12月16日央视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复保护纪录片《古书复活记》,第四集介绍了“简牍复活”的故事。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墓中出土的5000多枚竹木简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文章插图
最初考古人员发现这些竹简时,差点因其年代久远、外形形似“泥土”,将其直接当“淤泥”清理。
直到等来了湖北荆州文保中心保护出土饱水文物的国际顶尖专家吴顺清,才确定下这团不明物品就是海昏侯墓中价值最高的文物,汉代竹简。
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后来想想都后怕,差一点就把价值连城的宝贝当成泥巴清走了。海昏侯墓文保组原组长、江西省博物馆副馆长管理回忆起来也是心有余悸,“竹简堆积在回廊西北角,看上去像是一堆没用的漆皮。”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在海昏侯墓文物保护工作站,最早一批工作人员已经在此驻扎了四年时间,他们致力于恢复这些出土文物的真容。绝大多数青铜器、金器、玉器等,都已经完成了保护性的修复清理。而出土竹木漆器,尤其是竹木简牍的清理工作却进展缓慢。
面对数量庞大且难辨真容的竹简,首先要做的是清理剥离。剥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竹简的内部结构已经被破坏,有时轻轻一碰就会碎成几片,所以光是完成这5000多枚竹简的清理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保人员们经常开玩笑:不能手抖,一抖国有资产就增值了,一根简变成两根了。
文章插图
管理
剥离工作进行的同时,他们还要对每根竹简进行红外扫描。要想看清楚竹简上的字,就必须清洗掉淤泥,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损伤了竹简表面,可能就会给历史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
在淤泥中埋藏了数千年的竹简,刚一出土就发生了大量断裂、卷曲、变形、干缩的情况,这让所有工作人员都不敢轻易动手,直到吴顺清和团队的到来。
湖北荆州文保中心是国际上修复饱水简牍最权威的机构,其饱水竹木漆器脱色脱水技术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吴顺清是该中心的首任主任,国内只要有饱水竹木简牍出土,他和团队就会第一时间来到现场。
为了让这些简牍恢复原来的颜色,吴顺清的团队一直在研制各种能够“妙手回春”的药剂。
在浸泡中,简牍的黑色逐渐褪去,字迹变得清晰起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他们还用乙醇、高级醇填充脱水法,置换出竹简内部水分,让结构坍缩得像一根牙签的竹简恢复原状。但这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竹简才会渐渐变得结实。
推荐阅读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举办“唱响革命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晚会
- 2021建党100周年 用数字化V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传承党建文化精神
- 上虞访古问今
- 故宫防盗措施,究竟有多牛老梁强调技术先进,马未都另有说辞
- 古代没有“指纹”技术,为何囚犯还要画押?专家:这是老祖宗智慧
- 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020年文艺展演活动圆满落幕
- 剧情超爽的三本虚拟网游小说,主角技术高超,不骄不躁稳中求胜!
- 古代没有指纹识别技术,那为何还要画押按指纹?到底有什么作用?
- 秦朝|秦始皇长啥样?专家用AI技术还原真实容貌,网友:看久会感到不适
- 语文书上一张《登高》图,被学生们画出了花,脑洞大,绘画技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