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遗产|筑梦夏布第一绣 ——访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 吴婉菁( 二 )


 化遗产|筑梦夏布第一绣 ——访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 吴婉菁
文章插图
 化遗产|筑梦夏布第一绣 ——访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 吴婉菁
文章插图
2017年8月,渝州绣坊参观中央电视台七夕晚会录制工作,并绣制夏布绣演出服
夏布绣被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28绣种之一,成为江西刺绣类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张小红带领团队创新的夏布绣技术成果获得实用新型在内的近百项国家专利,张小红联合专业院校和研究专家对夏布绣历史文化、技艺特点、艺术风格等方面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专业研究成果。
传承非遗 创独特个性地域风格
在江西新余,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将夏布绣广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为挖掘夏布绣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做好抢救性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2014年7月,张小红创办的国内首家民营型、公益型的夏布绣博物馆在江西新余开馆。
夏布绣博物馆现收藏民间刺绣藏品达2300多件(套),包括历年来获得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等国家级、省部级重要奖项的夏布绣艺术精品及其他民俗类藏品。
 化遗产|筑梦夏布第一绣 ——访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 吴婉菁
文章插图
夏布绣《井冈雄峰》
作品简介:“千峰相连,龙蛇奔放。翠竹松杉,烟霞恍漾”,有描绘井冈山的诗句、画作,也有用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的《井冈雄风》。这是一幅结合江西代表性地域文化创作的夏布绣作品,作品以粗犷古朴的手工夏布为绣地,虚实相间的创新针法为表现语言,江西名画家苏米的绘画创作为题材,地域色彩浓厚。作者在绣制过程中,根据绘画的特点,把握作品的艺术性,应物施针,法随意转,用平针、套针表现质感厚重的山岩,用创新的透底虚实针、通透乱针表现远山虚景,产生通透的虚实感,似空气在画面流动。整幅绣作虚实渐变自然,在细微色彩变化中巧妙地结合针法变化表现物象的层次,使绣线在二维的绣地空间中舞动出深远的韵味,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张小红告诉采访人员,“这些刺绣作品是无形的资产,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要把夏布绣博物馆建成一个爱国、爱家、爱民族的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前人的历史,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热爱它。”
博物馆坚持全年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全方位、多角度、多方式地展示夏布绣的历史发展、传承状态、创新成果和艺术魅力,是集历史、科普、艺术为一身的知识宝库,是夏布绣非遗活态展示的窗口,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成为积聚地域特色、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文化自信、推动生态和谐的优质平台。
化遗产|筑梦夏布第一绣 ——访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 吴婉菁
 化遗产|筑梦夏布第一绣 ——访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 吴婉菁
文章插图
夏布绣作品
为传承发展夏布绣技艺,多年来,张小红先后在新余创办江西渝州绣坊、成立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建设夏布绣博物馆、开办夏布绣传习所、发展夏布绣体验中心和研学基地,并依托场馆和专家团队资源,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展夏布绣技艺培训,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大、中小学校分别开设夏布绣公益课堂,传授夏布绣技艺。近20年来,张小红及其团队已免费培训绣娘10000多人次,带动相关就业2000多人,在新余市形成了一个夏布绣文化产业集群。2014年11月,张小红带领其团队申报的夏布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张小红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近20年的努力,张小红将自然古朴的手工夏布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相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夏布绣工艺、针法及题材,形成了夏布绣艺术独特的个性和地域风格。
积聚力量 树立非遗文化品牌


推荐阅读